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永顺其人其字

2019-07-08 07:53 徐龙近 

p1_s (1)

p2_s

大道至简

p3_s

世说新语一则

p4_s

清风徐来

p6_s

云鹤有奇翼 海鸥无世情

p5_s

苏东坡《别石塔》

刘永顺,笔名三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宁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七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等各类展览10多次,获得全国首届大字比赛一等奖、全国首届楷书大赛青年组二等奖、福建省首届兰亭书法奖二等奖、宁德市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书法类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 徐龙近                    

第一次见到永顺的书法作品,就记住了永顺。

当时我刚到宁德工作不久,有天中午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路过一家装裱店,店里头的墙上,靠着一幅刚拓好的书法作品,四尺整张,作者刘永顺。那一刻,我心里头忽然掠过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多年前曾经有过,在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

那时我还在大学读书,有次跟老师去泉州,路过莆田广化寺。寺中石柱上有几副对联,在见到的那一刹那,竟令我莫名其妙地怦然心动。我记住了落款中虞愚这个名字。我不知道虞愚是谁,也说不出这些字究竟好在哪里,但心里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和欢喜。这种感觉,在见到永顺书法作品时又一次出现。

后来怎么认识永顺,已经不记得。我们不经常在一起,但彼此间很随意,从不客套。有了微信以后,他也不时地发些刚刚“出炉”的作品给我。他很少提及自己,基本上不谈论自己跟哪个名家有什么交集,或者作品获得什么奖、得到那个谁谁谁认可。但这些年,我对永顺的书法历程还是有一些了解。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读书人常谈及一位擅书者,此人每于酒后挥毫泼墨 ,左右开弓,引得众人喝彩不绝。这样的故事,永顺在听了一愣一愣的同时,心中也埋下了书法的种子,而这种酒后挥洒自如的气质,似乎在后来也影响了永顺的书写风格。但那个时代,书店里看不到字帖,他就学老师的板书,然后觉得谁的字好看,就学谁。直至上中学,受宁德一中李于青老师启蒙,才从唐楷入手。因为中学时期是以参加社会劳动为主,功课不重,习书便成了他的日课,每每激情所致便通宵达旦。随着八十年代末书法热潮的掀起,他不断参加书法函授、外出访师、参加比赛,工作之余大量时间都泡在书法上。

他跟我也不怎么讲书法的所谓来龙去脉、笔画间架、谋篇布局。一直以来,他是一个书写者,我是一个观赏者。

这些年,我在很多公众场合不断看到永顺的作品,有整面墙的大幅巨作,也有一两平尺的斗方小品。无论是传统的书写,还是现代的表现,在视觉上都显得无拘无束、天真烂漫。

在一个雨夜,我和宗海法师、师江兄一起品茶闲聊,谈到永顺的书法,我把这种感觉说了出来。他们对我用“天真烂漫”来形容永顺的作品表示认可。宗海法师跟永顺交往20多年,在他看来,永顺的字最大特点是率真,他的作品能够流露出内心里面很本真的东西,不造作,特别的干净、安静。他在表达的时候,他当下的状态是什么样、心性是什么样,他的笔就怎么写,无拘无束,这其实就是一种超脱。寺院里有很多他的作品,每次书写他都淡定自如,很少琢磨,每每表达的方式和书写的内容都十分契合,端庄、厚重、超脱,很有禅意。

师江谈起多年前在朋友家见到永顺的一副对联,至今仍然赞叹不已。后来交往多了,他对永顺书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尤其对永顺的意象书法,更是倍加推崇。他时常去看永顺写字,偶尔也跟永顺参加笔会。他总感觉有些人写字,像是肩上挑着一副重担,写得累。永顺则不然,他用很迅速的手法去表现他要书写的内容和当时的状态,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对于永顺的作品,师江觉得要用超出一般的书法范畴去看待,比如来自什么体、来自什么帖、融合了什么东西、好看不好看、能得几分等等,不能拿这些东西去比对、去衡量。永顺书法艺术体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感,是很多书法家作品里头所没有的。

中央美院科班出身的卯丁,对永顺的书法可以说“情有独钟”。卯丁说,近现代以来,随着考古挖掘的进步发展,许多汉简及其它书法形态不断呈现在书法家的眼前。书坛有人开始了全新的“溯源”。永顺在“溯源”中研究了章草、楼兰残纸、敦煌抄经等,其楷书取二王之神采,褚遂良“阴符经”之用笔,杨凝式“韭花帖”之章法,以行草之笔调书写楷书,洋洋洒洒,悠闲自在,独具一格。章草则取陆机的“平复帖”之韵,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及傅山之势,势韵兼得。永顺极其心仪古人无拘无束、自然流露心迹的书写状态,也形成了他对书法的审美追求:自然、清新、飘逸。

几年前,我从宁德新华书店购得一本《虞愚墨迹》。在书中,欧阳中石先生回忆1981年见到虞愚先生时的情景:“笔会上我亲睹了虞先生作书的丰仪神采……虽然落纸的笔姿显得很是温婉和淡,然而细细品味,却觉得其中含蕴万殊,似乎有一种静穆冲和,虽无强力而又含蕴之势,书卷之气韵沁人心脾。细细读来,深受感染,尤觉弘一的恬淡,佛祖的容若,靡不收纳的空空气象,令人肃然起敬。”

这一刻,我似乎找到了当年见到虞愚先生书法作品时之所以怦然心动的答案,也似乎明白了当时看到永顺书法作品心生欢喜的缘由。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