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下乡的味道
□ 郑家志
前不久,在一个朋友的书房里品尝了一款写着“下乡的味道”的茶叶,同时还品读了这款茶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着实让我感动。
近日,寿宁下党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们的深情回信而红遍了神州大地。“下乡的味道”被人们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怀,它所承接的文化内涵,就是缘自下党,产自下党。
三十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深入农村基层,深入下党村调查研究。当时下党村还没通公路,他一路披荆斩棘、汗水风尘,百姓自发送来甘甜的绿豆汤。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习近平同志的脑海中,以至2014年春天,他在河南兰考县指导工作时,再次提及往事,提及绿豆汤。这是他品尝过的下乡的味道。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下党乡亲的回信中说道,“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有些经历是我们一辈子不能忘怀的。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行路极其艰难。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于1989年7月19日、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这是习近平当年前往下党路上花费的时间,但“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阻挡不了他为民解忧难谋发展的铿锵脚步。这是一个怎样的赤诚情怀啊!
有人说,乡愁缘于舌尖,于是乡愁便有了味道;人生就是一场旷古的体验,在穷乡僻壤中,体验艰难的下乡历程,就像舌尖有了无法忘记的乡愁的味道一样。正是缘于这个非同寻常的下乡经历,艰难而豪迈的味道,一定是他一辈子都不能忘怀的。
我想,不同的客体,不同的时空,他所尝到的下乡味道是不同的。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475个日夜里,与群众同甘共苦,研究治理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对策。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尝风沙之苦、闻桐花之香,感百姓之亲,这是“自己嚼馍”的焦裕禄的下乡的味道。
其实,尝尝下乡的味道从作风上看,是眼睛向下,胸怀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满怀对人民群众最深厚的感情。这是做好工作之基、力量之源。从新闻工作者采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角度看,下乡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边远山区、农村、厂矿、田间地头,汲取营养、寻找灵感,或许可以让广大奋斗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文艺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也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文艺“要耐心,与他们汗流浃背地生活在一起。”
作风是这样,作品也是这样。任何一个文化个体和文明共体的生成,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莫言作为一个乡土作家,其“质朴与固执、贫瘠与富有、静思与放达、感性与理性、现实与传说、民间与正统、乡土与都市、东方与西方”,于矛盾冲突中集其一身,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乡土气息,正是其作品的民族指纹。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也是民族的、大众的。
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