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古格王朝

2019-09-08 09:41 郑 梅

p2_s

□ 郑 梅                 

古格王朝,一个极少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名字,一个让你震撼到骨子里的地方。

如果很多年前那个百无聊赖的午后,我没有点开那个链接,我可能就永远地错过古格王朝,错过这个让人心动心痛心跳的地方。用美丽或漂亮来形容古格王朝似乎太轻率了,只有置身其中,你才知道所有的照片都太苍白,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苍凉,无声地告诉人们当时的繁荣、悲愤、无奈。不同于江南的温婉秀丽,这里苍茫辽阔,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悲壮,它悄无声息地侵入到你的每一条血管中,在呼吸之间,让你隐隐生疼,想着该做些什么来告慰那些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灵魂。

古格王朝距今有1300年历史。9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时期,王朝崩散,达玛的孙子贝考赞死在了起义军手中。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逃亡到了阿里地区。阿里地区的地头蛇扎西赞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拥立他做国王。吉德尼玛衮去世之后,王国由其三个儿子共同继承。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

古格王朝建在一个险峻的黄土坡上,从山脚到山顶高300多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鼎盛时期这里住着7000人,这对一个王朝来说,似乎小了点儿,更像一个偏安一隅的大家族。除几间寺庙外,无论当初贫富贵贱,所有房舍均已坍塌,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还设有碉楼。山势很徒,沿着一条狭窄而隐蔽的路上行,直到山顶,即使是所谓古格王的住处,也不见得多高大宽敞,全然没有想象中王宫的恢宏大气。王城中最宽敞的建筑是位于王宫西面的议事厅,约半个篮球场大小。古格王朝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山顶东南部,从隔墙看,有四五十间房,房屋都不大,约十几二十平方米。这样一个约四五百平方米的空间,得安放古格王整个王宫的一众人马,如此住宿条件,堪比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上班族,让人不禁为古格王简约的生活咋舌。

古格王国最盛时统治范围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还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逐渐达到全盛。在小小的古格王朝遗址上仅供佛洞窑就有4座,无一不是遗址上最显眼、最别致且相对宽敞的建筑。这些供佛洞窑里供奉着雕工精美的佛像,洞窑内墙壁上还描绘着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内容丰富,气势宏大,风格独特。透过这些绚丽斑斓的图画,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可窥一斑。

作为一个植被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原王国,这里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地区之一。因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区的粮食、瓷器、丝绸、火器等贸易要道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介地,古格文明曾在此辉煌灿烂地绽放。当一小部分人的贪欲被利益勾起时,幸福便被掠夺,一场注定血流成河的战争便爆发了。

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拉达克王室欲推翻古格王朝。由于古格王庭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拉达克人便强迫古格的老百姓夜以继日修石楼,以便攻城。后续的说法有两种: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下去,身死城破,另一种说法是古格王不忍百姓受苦而投降。据新疆的史料记载,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让更多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也只有这样不忍不舍内心柔软的王,才会简单地与民同住、与民同乐,才会甘心守着一个小小的王庭,守着一份浅浅的满足与幸福。当战争硝烟散尽,其下辖的十万民众似乎随着硝烟消失了,无迹可寻。那曾经可养活十万民众的绿州如今都化成扎达充满异域风情的形态万千的土林: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车水马龙的街道,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有悠闲逛街的老百姓,有整戈待旦的士兵,有指挥若定的将军……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依然可以闻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行走在古格遗址上,每一步迈出都像是跨越几个年轮,历经沧桑变化,心似乎特别疲惫。寻一阴凉处席地而坐,头枕着断墙,任风从耳边沙沙吹过,突然有种错觉,似乎我就是一粒沙土,我能清晰感受到她初为土墙的欢悦,感受到她看到自己为之守护的人幸福生活的满足,感受到她看到家园满目苍夷的哀伤。

人们的幸福指数总是建立在安居乐业基础上的,想起一幅让人颤栗的插图:一间小饭店里,几张饭桌,其中一张饭桌旁有一个邻家大叔模样的人正在吃饭,一支长枪搁在右手边。我不知道该是怎样强大的灵魂才能承受这朝不保夕的哀伤。如果富裕注定不能与安全同行,我相信他们宁愿守着清贫也要与安定为伍。

古格王朝遗址就像一朵花,一朵由秘密孕育而成的花,由于秘密太大无法静默而悄然绽放,许是秘密太沉重了,没有人气支撑的城堡渐渐不堪重负,于是怀着一丝不甘任自己在风吹雨打中渐渐凋零。每一次,即使只是轻轻抚摸遗址上的残垣断壁,都能牵动沙土嗽嗽地往下掉,就像受尽委屈后倔强地诉说,这些原本用爱和欢乐凝聚而成的沙土,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抒写最后的忠贞。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