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钱塘江
□ 诗音
久闻钱塘江潮的壮观,这次前往杭州恰逢中秋观潮期,而且据说今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可能出现八年来最大的天文大潮。机缘凑巧,不可错过。农历八月十七,我们一早从转塘镇出发,准备到六和塔看午时潮,因时间尚早,决定就近先去“满陇桂雨”看桂花。
不曾想车竟坐过了头,公交车拐上了另一条道后再也不停,其实沿途堵车都在走走停停,但不到站点不开车门,偏又是个很长的站。到站点,已是离原本较远的长桥公园更近了。据说,长桥公园沿湖边都是桂树,也是个不错的赏桂点。想象着波光桂影水风吹送花香,可以度过一个清幽安闲的早晨,也很好。下车步行,沿湖边的大道小径,满眼还是一辆一辆的车,吐出一队一队的人流,汇进路边的人流里。导游高举三角旗,游客背着行囊像刚放学涌出校门的学生跟随其后,准备在车流的间隙过马路。我们也是刚从旅馆出来,准备游到哪住到哪,也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在人流里挤挤挨挨,磕磕碰碰。进了长桥却不识长桥。长桥不长,长的是人流。公园无门界,西湖是一朵敞开的花,长桥公园是一片花瓣。触目皆景,却又无处寻幽,湖边树下草地花畔行走坐卧也皆是游人。
因掂着看江潮,不敢久留,在湖边长椅上,就着湖光山色用粽子、板栗填饱肚子后,便往六和塔去。还是一路人流,车道上车来车往,却看不到该乘的公交车,的士也都顶着“客满”的标识。虽只一两站远,但时间越来越紧,只得边赶路边找车。终于有的士停下,女司机说,六和塔人多,不如过钱塘桥到对岸去,那里看潮人少,看得清楚。当然,车费要加到六十元。车将我们载到对岸堤边,果然人少,炽热的阳光下,只有两女子撑伞俯在堤坝栏杆边。看来时间尚有余裕,先去找家旅馆将行李寄存了。沿路看到路边的树荫下,有几个晒得黝黑的做工模样的人吸着纸烟坐地午歇,身旁搁着耙子等工具。搁几步远的树荫下,有个女子侧卧在摊开的塑料布上休息,可能也是来看潮的吧。旅馆老板听说我们是特来看潮的,一看表说,快了,建议我们要找辆车赶去。我一听急了,房间也不看,交上住宿费,发票也不拿,行李也叫旅馆服务员拿到房间,拎了一瓶矿泉水就跑,到门口雇了一辆摩托车直奔江堤。江堤看潮人渐渐多了起来。隐约能望见对岸树荫下沿江一排密密麻麻攒动的人头。
望着平静的江面,我想象江潮的气势。那雷鸣般的轰响,那汹涌的浪涛如何排山倒海而来,掀起几丈高的水墙,拍向岸边,越过护栏,雪崩一样扑向人群,又席卷而去的情景。岸边的江水开始微微鼓荡起来,隐隐有轰隆隆的雷鸣声,远处一条白线如横江白龙,蜿蜒江面,由远而近,由细而粗,可以看到成排的雪白浪脚了,如千万雪白马蹄,交错迈进,踏踏有声,奔腾而来。渐近,雪白间混插了浑灰、浑黑,是白龙马领头,灰马、黑马紧随其后的群马奔腾图,又似奔马后拖出一面浑灰的大旗,飞展绵延,飘动起伏。马群迅疾来到眼前,旋风似的旋过堤坝,腾起的浪头被堤坝和防护栏切割,摔向人群和车辆,惊起一片漫天雪浪,也惊起一片呼叫,还没等你回过神来,马群早已迅疾掠过,奔腾远去,只留下一片稀里哗啦的水湿淋漓、狼狈的人群与叫喊。漫涨的一江浑水灰茫茫地涌动鼓荡。
奔忙,等待,激动了大半天的江潮,就这么眨眼间就过去了,还没等你看清楚,就结束了。对于一个来自海边见过海潮浪涛的人来说,那江潮实在不算怎样惊心动魄,但那涨潮来势,潮来潮去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看似远远的潮水,突然就到眼前了,瞬间就涌过去了。那瞬间,急速短暂得让人怅然若失,让人迷惘。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