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温度更动人 ——读吴江《惠风静影》有感
□ 何奕敏
己亥年的夏天台风不多,气温也不太高,是个好年份。夏末秋初的一个周末下午,在位于南漈公园近旁的宁德市文艺创作基地里,正在举行一场文学分享活动,却巧遇了一场雷阵雨。宁德作家吴江携新作《惠风静影》与文学爱好者共同分享文学写作的苦与乐、情与理、爱与恨。很多听众冒雨前来,只为了聆听吴江老师的创作体会。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至情至性的绵长亲情。凡是涉及到亲情的故事,总是让人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特别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强烈共鸣。吴江的文字即是如此。
吴江的散文集《惠风静影》分为“闽东漫记”“穆水流彩”“亲情追忆”“域外采贝”“校园回眸”“赋文闲集”六个部分,各部分相对独立,又被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串联在一起,引导读者透过文字感受闽东绚丽多姿的山海、穆水河边静静的故乡、血浓于水的父母姐弟亲情以及深情厚谊的师生情。在这本书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被作者用质朴的、有节制的文字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实、朴素的温暖。
在《无尽的追思》一文中,作者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一字一句,无不渗透着父亲的慈爱,儿子的孝顺,浓浓的父子亲情让人唏嘘不已,从而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的文字富有张力,他总是能从普通平淡的题材中寻找到独特的写作切入点,使普通的情节有了温度。
都说写文章“细节为王”,这并不是夸张,因为细节最能震撼心灵,引发强烈共鸣。纵使岁月流转,时光匆匆,有些文字读过就忘在脑后了,唯有精妙绝伦的细节,就像书海中的一颗颗珍珠,在文字的浩瀚海洋里熠熠生辉,流光溢彩,并一代代传播流传下去。
爱阅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许多让人拍案惊奇、印象深刻的细节。在经典小说《红楼梦》里,妙玉要把被刘姥姥用过的贵重古董茶碗扔掉;分宫花时,黛玉说:“别人挑剩下的才给我”;《平凡的世界》里,小麦、玉米、高粱这三种粮食被划分为“欧洲面”“亚洲面”“非洲面”,孙少平从来没有奢求过“欧洲面”“亚洲面”,连“非洲面”都不敢吃饱……这种种细节,让小说中的人物个性跃然纸上,他们的一颦一笑在读者脑海中一一呈现,作家曹雪芹、路遥的名字因此被牢牢记住了。
散文集《惠风静影》里,这样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比如在《迟到的回忆》一文里,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把姐弟之间的亲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读之尤其让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在描写母亲的文字《母亲的影子》这篇文章里,吴江描写自己七岁时因为调皮,不小心手肘关节脱臼,在接受医生把脱臼的手肘归位的治疗时,剧痛的那一瞬间,脱口而出,第一次喊出了“妈妈”这个从未喊过的称呼,读到这一段文字时,泪湿眼眶。
前一段时间,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特别火,其中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这个环节,我感动得当场落泪。在散文集《惠风静影》中,这样的章节也有不少。回忆叔叔的《傲才悲情遗后人》,还有回忆姑姑的《姑姑和她的家园》等篇目,读之,对血缘之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血浓于水,的确如此。
作为曾经的人民教师,吴江曾身处三尺讲台,是学生们心目中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长者。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后来他转行作为政府公务人员,长期承担着政府部门公文写作任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吴江能够挤出休息时间埋头创作,笔耕不辍,热心地书写生活和个人感悟。在短短的时间内,他的作品就达到了一定水准,以至于出书了,真是让人讶异和佩服。最近知悉他已经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成为福建作协大家庭中的一员。又听闻他虽然退休了,仍然积极投身各项文化事业,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与文化、文学有关的活动现场,在很多市内刊物上经常可以读到他的文字,可见,他是一个勤勉自律的人,值得我好好学习。
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天地,那里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轻易改变,那里,虽不为人知,却盛满细碎的心事。阅读吴江的新作《惠风静影》,让我重温亲情、友情、乡情的温暖,在这人情已逐渐淡薄的世界,这样朴素的、有温度的文字,值得好好珍惜。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