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难忘当年火笼暖

2020-01-13 11:08 章允芳

□ 章允芳

去年入冬时,女儿看到我互搓双手,怕我手受冻,就从网上购来“暖手袋”,充电后,将双手放在两侧的“袋”内,立刻一股暖流穿身,不再手冷。

这让我想起旧时的火笼。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很贫困,衣单被薄,北风一吹,冷得发抖。而家家户户都备有火笼,它让大家获得一些温暖。

家乡的火笼,是竹篾匠用细竹丝精工编造的,圆形,有火笼体、火笼钵、有火笼脚、有火笼盖(多用铁线)、有火笼柄(提手)。火笼钵为陶制,装燃烧的木炭,再盖以炭灰,会保持数小时的温暖。老年人悠闲,坐着烘火笼时,往往将双腿夹住,双手放上面烘烤。白天,青壮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烘火笼。但也有些店员,在柜台上放一火笼,“见缝插针”地烘一会儿。小孩子很少提火笼,有俚语说:“小孩,小孩,‘股砖’三把火。”(意为不怕冷)。到了夜晚,火笼更成了御寒的“神器”,不少人把它带到被窝里。记得儿时跟随母亲睡,被子薄,母亲在晚饭时就准备好木炭装火笼,灶灰盖得严严的,让木炭燃烧得慢一些,保温的时间更长一些。睡前放到被窝里,上下移动,床铺就暖烘烘的。大冬天,拥着火笼睡,也不觉得冷。这全靠母亲的关照、警惕,我们没有把火笼弄翻,并能适时拿出床外。但是,听说也有人不慎,将火笼翻倒床上,烧着棉被,幸亏扑灭及时,没有引发大火。

我们家曾留有一个用了二十多年的火笼,很精巧,手柄油光发亮,甚是可爱,但在搬家时弄丢了,极为可惜。现在,火笼虽已淡出人们视野,而在一些山村,仍是老年人的“暖手宝”,仍然让人暖手暖心。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