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黑瓦青砖圆门簪

2020-03-22 10:14 余新锋 

p3_s

□ 余新锋                 

从杉洋文化宫右边那条窄窄的小巷走进去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座沧桑古老的古民居。以前曾有人告诉我它是明代的,而有的乡民又告知我它是清代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有点迷惑,因为无法确切知道它的历史年代。但是,很多个落日熔金的傍晚,我还是会独自来到这里,仰望着门口那极为精美的莲花垂,或者走进屋内,在主人友善目光的陪伴下慢慢看着老窗门上的旧木雕,慢慢遥想遥远历史岁月里的尘封往事。

这黑瓦青砖的老房子如一位垂暮老者。在这里,我似乎一眼就可以看到曾经的数百年,我却知道,自己根本看不尽人生百态……

如今,杉洋的文物工作者们已经告知游客们这座古民居的基本年代——他们拍摄制作了指示图,就粘贴在小巷子的墙壁上。慕名到杉洋古镇参观寻古的外地人看看这指示图,又看看这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都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真是个悠久历史的书香古村啊!”

我是真喜欢这些沧桑老房子里透露出的书香文脉。

我喜欢走进老房子闲逛,喜欢让自己进入历史的时光隧道,横生思古之幽情。看屋,看窗棂上的花鸟虫鱼,看几桌上的飞禽瑞兽,从青年时代到现在,这个习惯一直都在。但我也跟房子一样慢慢变老,虽然我无法判断时间是如何从自己的身边缓缓流逝,把自己的一个个影子甩下,只留下我对芳华的淡淡怅惘。

在杉洋,乡民们习惯把老房子称为“古厝”。 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据说还有180多座,但我并没有走遍。这些尚有马鞍墙优美曲线的古厝其实很多早已因风雨侵蚀而褪落了明丽的色彩,落尽昔日浮华。走进屋内,常常让人因其残破而吃惊且惋惜……

“敦仁堂”就在我家旁边。我相信它也是一个有两百来年的三进大古厝。它对我家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今堂内还有属于二哥的一点房产。在我童年时代,虽然没有住在这里,却时常从栖身的破房子里溜出来,跑到这里的楼上和宗族里的孩子们一起捉迷藏……

大学毕业到城关工作后,我还多次专门回到敦仁堂,盯着那块高悬的牌匾发呆。厅堂上那一根根铁线钩上,当年挂着的是大大的灯笼,方型堂号匾下,整夜不熄灭的是长长的蜡烛。我的遥远的先人们就在这里接待宾客。天井下,没有雨水从天上倾泻而下的日子里,一定时常有垂髫稚童在嬉戏打闹,也一定还有情思缱绻的闺阁之人在月华如水的夜里眺望明月……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我会在这多少显得幽暗凄迷冷清的老房子里四处走走,感叹一个家族的兴衰荣枯,更慨叹世事的沧桑更迭。

二十年生一代人。当年,先父养陈公,祖父泽长公,曾祖父瑞琇公(字锦亨),高祖达人公(谱名持权),太高祖精芳公(谱名朝斌)……一定都在这黑瓦青砖的房子里住过吧?如今,他们当然都永远离开了这座老房子。

人世间那些最淳朴的情,总是存在于黑瓦青砖和寻常巷陌间。穿过“敦仁堂”后门,就是我姨姨家,而从她家后门走出去,就到了另外一座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在这里,当年的理发匠,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总是满脸慈祥地把瘦小的我抱到高高的凳子上给我理发。他慢条斯理地在那条长布上一正一反地磨利他的刀子,一边夸我字认得多。直到今天,我仍然忘不了三十多年前对我谆谆教导亲切鼓励的乡村理发匠。他不知道,在当年我稚嫩的心里,他对我的表扬和鼓励,曾经在我的心海里掀起了怎样巨大的欢喜的狂澜呢……

我还多次一个人去林朝聘的故居“环孩堂”参观。杉洋人注重耕读合一,既重农业生产,又注重文化修养,村里出现了多位文、武举人。著名民族英雄林朝聘的父亲,诰授从一品振威将军、台湾总兵林承昌既是文举人,又是武举人,着实令人赞叹。

在“环孩堂”,在林承昌生前居住的林家大厝,在无数座古厝里,我端详着地上一块块依然坚实的青砖,在斑驳痕迹里,不禁遥想起古人举起数百斤练武石的风采……

村里这样的老房子还有很多,随便走进一个院子,都能从那些老房子里嗅到旧时光的气息。在无数座白瓦青砖的古厝里,同样都在厅堂上摆放着发黄的老照片。我还在“城墙头”的一座古民居里拍到了主人威武的清代祖先祖婆照片。看着那轻易见不到的清代老照片,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还有些时候,我会在某些个突然遇到的古民居的门簪前驻足不前,尔后满心欣喜地欣赏着那美轮美奂的圆形门簪。

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门当户对”——可那会儿还不知道什么物件是“门当”。终于有一天,从一本书里看到:古代人特别看重门簪,精明伶俐的媒婆在给人提亲时,会专门看人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如果男女双方家庭门簪数目一样多,那就是“门当户对”。随文章附上的照片让我吃了一惊又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圆形的有着精美雕刻的木头构件就是门簪啊!我家不远处就有嘛!

后来,我流连在杉洋后街,常常一边彳亍,一边寻觅那里古民居大门头顶上的门簪。我很少推开历经沧桑的门扉,却常盯着古厝门顶上的门簪出神。它们以视线能看见的下半圆做雕刻,簪头的正面会刻上“平安”“福禄”等字样,或者花卉瓜果和吉祥图案。我知道,有门簪的家庭,就是小康之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一般人所用的门簪是一对,官府人家则有两对,甚至三对的。耀眼的门簪有圆形的,但也有方形、菱形等样式。

现在,回到老家和老母亲聊天完,我会信步走出家门,走到家门外十米处,去看那处精美的门簪。在古代,有多少善于雕刻的能工巧匠啊!我无数次盯着老态龙钟的门簪看,从那有古老年代感的门簪上,我看到了往事悠悠,看到了风雨历程,而心里,我想起了一个个人文故事,升腾起对这个古村特别的情愫。它们,起码与我的曾祖、太祖是伙伴,是朋友,或者是他们晚年的消遣和慰藉吧?

这些个有挥之不去的岁月印痕,又有祖辈们的生活印记的精美门簪,也是我深深喜爱的艺术品啊!

白瓦青砖年更替,门簪依旧对春风。

杉洋古村,我会迷醉在你的人文韵味里,不忍醒来……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