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丹增的“拇指戏”

2020-07-20 08:27 朱国库

   

□ 朱国库    

丹增何许人,已不得其详。但是丹增的“拇指戏”(布袋戏),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丹增的戏台,是一个人的戏台。一个人的戏台却能演出千军万马,演生、旦、花脸、神道、杂角等角色。

每年秋收之后或正月期间,村里就会请来丹增演“拇指戏”。

人们巴望着,日头早点落山。

暮色中,晚饭后,丹增戏台的锣鼓敲响了。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咚咚锵,七才七才七才锵,咚咚咚咚咚咚锵,七才七才七才锵……

村庄的夜晚,顿时热闹起来了。

丹增的戏台,布置在大榴厝的厅堂里。聚族而居的老屋,厅堂向来都是办公事的,婚丧嫁娶,迎神纳福,都在厅堂里上演悲欢。演“拇指戏”,厅堂就是一个好场所。总厅太大,不大适宜,家庭太小,不宜聚众。一台“拇指戏”,观众四五十人,所以厅堂就是搭戏台的好场所。厅堂中央,挂着汽灯,红色幔帐,围着一个台子,妆如农家红漆木制碗橱。幔帐正面饰以流苏,点缀小灯笼。这就是丹增的戏台了。

戏还未开始,台下人声起伏,有谈昨晚戏文的,有谈稻谷收成的,有谈病痛膏药的……孩子不仅动嘴,更是动腿,闹得不亦乐乎。

突然,人声中,鼓声又起。顿时台下声浪渐息。坐在前排的,都是族中老者,颇有威望。老者一声咳嗽,“泥猴”们顿时敛了手脚。

一阵锣鼓喧闹后,戏台上现出一个“芋头”(光头木偶),“芋头”属杂角,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角儿。一出台,他就讲一些“旁话”(就是一些笑料)逗引台下观众捧腹。丹增的戏,引人之处就是这开场的“旁话”,这样逗趣的话,带着一点儿童不宜,却又似乎老少咸宜,一家子在这“旁话”面前却也无长幼的隔阂。当然,这“旁话”也有几多乡野的俗趣,乡村生活的智慧。不管是哪一种味道多一些,都会给人以不同的乐趣。

,除了这“旁话”的精彩,还有他唱腔功底厚实。生、旦、花脸、神道、杂角,他样样精通。其中,青衣与花脸是丹增的拿手戏。你很难想象,一个男人他会有如此绵长婉转如三月莺啼的声音。他的青衣唱腔往往让老者动容,妇女拭泪。

但我不喜欢青衣无休无止地唱,我喜欢花脸唱腔的威武雄壮粗犷霸气。丹增的唱腔,很好地传递出人物形象的内涵。《水浒》那部戏,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那一出,丹增不仅手上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嘴上的唱功更是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台下观众无不大呼过瘾。

我对《水浒》的喜爱,就是从丹增的“拇指戏”开始的。后来多次阅读《水浒》,读到“大闹团花村”这一回,丹增的唱腔好像还在我的耳畔萦绕。

最令人叹服的,就是丹增的武戏。

锣鼓声骤急,伴有镲急切的“七七才才”。看似武生要出场了,出来的却是一个小喽啰,边唱边舞,接着就开始耍刀。耍刀,靠得全是演戏者手指的功力,每分钟内转动布偶手中的大刀,速度快,次数多,就越显精彩。由于刀靠着布偶头部转动,村人也称耍刀为“剃芋头”。“剃芋头”虽无实质内容,但它却是武戏的前奏,所以,这个前奏越好,就越能引发观众对下文的期待。

丹增“剃芋头”的本领高超,据说一分钟内能转动一百多下,动作连贯圆满,绝无含糊迟滞之处。

小喽啰退去,忽闻幕后一声断喝,一猛将便上场了。当双方猛将开始对垒时,台上顿时刀光剑影。但是,你却不觉得乱,因为丹增善于控制武打节奏的疏密缓急。先是各示威武,以气夺人;接着便是腾跃、旋转、刀枪迸进,这个环节融唱、打、演为一体,气氛紧张,观众屏息、抬臀、伸颈、握拳,各具情态。众人以为戏已入高潮,正待收身,突然,幕后鼓声骤歇,丹增口喊一声“嘟”,只见一猛将腾空而起,离开了丹增的手指,众人惊呼,都为这一险招捏了一把汗,又闻幕后一声“嘟”,往下落的猛将又稳稳地套在丹增的指头上。众人皆喝:好!臀归座,颈复原,武戏至此结束。

这一招,为“拇指戏”的绝招——飞套。

第二天,溪边浣衣的妇女便有了火热的谈资,丹增的戏情,丹增的“飞套”,都是她们津津乐道的。而男人们,却在劳作之余,哼唱昨夜的戏文,自得其乐。据说,有个老妇人能将丹增某本戏全文背下。

丹增的“拇指戏”还有一绝。

鼓上蚤时迁东京盗宝那一回,成了丹增演艺生涯中的精华之笔。

为突出鼓上蚤身怀绝技,也为了让观众看到盗宝之艰难,丹增采用了“飞窗”的演技。在演艺者和面向观众的布偶间设有屏障,在屏障的两边各开一小窗。通过这小窗,演艺者可见台下观众,但台下观众却看不到演艺者。但这窗,却成了丹增演艺生涯中的一道“窗”。所谓“飞窗”,就是布偶上抛脱手后,可以飞窗而入,从台前匿身,又从幕后出来,更增添了神秘的气氛。这一招用在鼓上蚤身上,确实是神来之笔!这也是丹增“拇指戏”的神来之笔,一直成为丹增演戏的经典。

随着影视剧的盛行,丹增的“拇指戏”就在乡间消失了。偶在桐江畔看到有人在演“拇指戏”,却无论如何都品不出丹增的那种味儿了。

丹增的“拇指戏”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