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陈启西|读凌其昌烈士抗战家书

2020-08-17 08:08 来源:闽东日报 陈启西

12

11

凌其昌烈士抗战家书

 

父母亲大人:

膝下敬禀者男,分别慈严,未接一信,挂念得很,不知堂上双亲玉体康泰否?今接严谕,诵读回环,一切知悉,不胜欣喜。家中均各安好,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但男现在部队在敌后,驻在泾县杨村。每天只是出操、上课,快乐得很。男之身体比在家时强壮得多。

为了国家,凡是有志之男儿都应起来奋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再之未收到的信,是无关系的未之要话,不必复述。男现在为了国难,正是紧要得很,非等到将日寇驱逐出中国,汝当得胜回来。此时是不能请假回来的,祈勿挂念。

专此敬请金安。

男其昌叩上 (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去年夏天,我在宁德市档案馆查阅资料,从一叠发黄的旧纸堆里不经意发现一封旧书信。经仔细辨认书信内容,得知这是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凌其昌烈士在安徽泾县新四军驻地寄给父亲凌继祥的家书。它是八十年前爱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为挽救民族危亡挺身而出,奔赴抗日战场的真实写照。

今年8月15日是中国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年的那场抗日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英烈留下的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封家书,我依然能读到硝烟、思念与牵挂,更能读到英雄毅然决然奔赴战场的壮志豪情。

 

凌其昌烈士家书全文:

凌其昌(1915-1941年),宁德周墩特种区(今周宁县)纯池乡莲地村人。1915年出生,1934年3月参加革命,历任闽东工农江正兴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周墩独立营战士,参加了闽东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后随部队北上抗日。1941年1月,凌其昌在安徽随部队转移时,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6岁。1958年,凌其昌被确定为革命烈士。

1937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央指示,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全团1300多人。1938年2月14日,凌其昌随部队从闽东屏南县出发,途经福建浦城县、浙江开化县等地,于同年3月下旬进入安徽境内。经屯溪到达新四军驻地泾县,再次整编,凌其昌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任战士。

这是1939年7月27日,凌其昌到达安徽泾县新四军驻地首次收到家书后,给父亲的回信。凌其昌时年24岁,参加革命5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奔赴抗日战场杀敌。当时,因为部队整编北上,行军匆忙,无法及时收到家里的来信。

从这封家书简单的字里行间,我深切感受到烈士对家人的挂念。适逢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有志男儿当报国。凌其昌发出了:“为了国家,凡是有志之男儿都应起来奋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号召。聊聊数语,让我们见证烈士的满腔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万丈豪情。正是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惜抛家弃子,投笔从戎上前线,献出宝贵的生命,迎来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

“分别慈严,未接一信,挂念得很,不知堂上双亲玉体康泰否?”抗日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是爹娘生养长大,凌其昌参加革命时还未成家,他的家书虽然没有妻儿述情长,但字里行间也透露了对双亲的思念。难道凌其昌不爱惜自己生命?当然不是,因为他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敌入侵,如果每个人都不愿投身抗战,谁来保卫国家,谁来保卫家。

“再之未收到的信,是无关系的未之要话,不必复述。”从凌其昌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当时面临最大的事,就是把日寇驱逐出去,嘱咐家人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就不要大费周折来信,让其专心抗日。“男现在为了国难正是紧要得很,非等到将日寇驱逐出中国,汝当得胜回来。”说明战事紧张,凌其昌暂时无法回来,等把日寇赶出中国后就回来,充分体现了烈士坚信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透过凌其昌这封抗战家书,让我感受到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重读他的抗战家书,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我们更应牢记先烈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责任编辑:陈淑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