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姜翔骅|文脉相沿的见证——宁德莲峰书院纪略

2020-08-17 08:08 来源:闽东日报 姜翔骅

p5_b

清乾隆《宁德县志》中的县城图,清晰标注有莲峰书院 (李伟 供图)

p6_b

晚清宁德全景老照片中的莲峰书院(拍摄时间约为1904年至1907年,收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图中飞檐翘角的建筑为文昌阁 (李伟 供图)

莲峰书院旧址,即现今宁德十中,是宁德蕉城一处颇为独特而为人称道的地方。但人们对它在宁德现代教育事业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从莲峰书院起步,到莲峰高等小学、宁德县立初级中学、宁德一中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却所知无多,不甚了了。本文就从这一话题切入,作些介绍,裨使这些史实,不因年代的推移而失落湮没。

莲峰书院的创办要上溯到十六世纪中叶。以今人的眼光来衡量,这是一所典型的旧式官办学堂。说它是旧式,是因为无论从学堂的管理,学制学科的设置,师资的招聘任用,学子的招收就读,授课的方式方法,经费的来源与管理,均与现代公立学校有极大的差异。但尽管有这些不同,我们还是认定它是养成宁德近现代众多人才的摇篮,是宁德现代教育的发祥地,在宁德文化教育史上占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清乾隆年间,宁德蕉城大小书馆星布城区东西南北各个角落,几乎所有大姓宗族都在祠堂内附设书馆,为本姓子弟服务,为培养族内科举人才不遗余力。但由于师资等各种因素制约,教育成效不著,能考中显著功名者了了无几,这就影响到地方主官的政绩考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任宁德知县的楚文暻决心要改变这一局面,在任内办成一所上规模的书院。遂领衔主事,召集热心地方教育的士绅齐襄盛举。万事开头难,书院的选址就颇费一番周折。其时城内住宅鳞次栉比,根本腾不出供建造书院的宽裕地盘,只能在城外择优选址。经再三勘察,大家的目光都落在城西和义门外压星池畔,因其远离城里喧嚣,是一处绝佳的读书场地,公认落脚此间最为合适。这压星池(又称西湖)大有来头,系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陈石堂先生所造,为蕉城胜地之一。据亁隆《宁德县志》记载,旧时堪舆家谓城西白鹤峰属火,照面三都瑞峰属木,火木相触,其势易燃,故凿池以镇之,名曰压星池。该池东西宽十二丈,应一年十二月,南北长二十四丈,应二十四节气,方圆七十二丈,应七十二候,池中有七星石,应斗宿,中架四孔石桥,并建亭其上。以石块垒砌池岸,周围植树莳花,天光云影,扶疏掩映,鸟语花香,静谧清幽,四时迥异,充满诗情画意,实别处之难求。遂议定书院在池之东侧布局。草创之初仅建中座一处,祀文昌帝君于其上,规模甚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继任知县杨德仁认为其规模远不能满足地方教育的需求,继行筹资,于正座南隅增建了乐育堂与回廊及后座。书院坐东朝西,面朝莲(鹤)峰,背靠城墙的建筑布局逐步成型,渐成规模。一时学子趋之若骛。其在书馆星布的蕉城,显得鹤立不群。乐育堂上有山长魏敬中题的匾额:“动静观心”;嘉庆知县盛本题的楹联:“白鹤峰高连斗壁,碧池浪暖化龙鱼。”精确地揭示了创办书院的初衷。

但一所书院的香烟赓继,历久不衰,不是仅有几座上规模的建筑物就能达成。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培植,说的浅白一点,就是要靠有名望的学者来营造。莲峰书院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千古不移的真谛。莲峰书院创办以降有掌院山长(校长)李基垙、阮芳潮、谢嘉修、左元炯、魏敬中、刘志抟、马兆麟、陈大奎、张步卿、吴炳修、黄书田、蔡如鉴、魏鸿勋等主事其间,正是靠着这批硕贤鸿儒呕心沥血的耕耘培植,才保持了莲峰书院的长盛不衰。

旧时书院虽云公办,其经费来源与现代教育有诸多差异。其时政府财力微薄,拨款十分有限。维持书院的开销,还要仰赖乡贤慷慨解囊,集资赞助。民国时期的宁德初级中学校歌有:“捐田兴学,义举是观。筚路蓝缕,肇创维艰。”的记述,说明当时的教育经费,很大的一块要依赖赞助得以维持。而这些赞助多不以现金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是热心教育的乡贤大户,以捐田的方式来完成。这些捐出的田产,由书院在捐户中挑选有名望的人员,组成类似于现在的董事会,来妥善管理。每年经费收支和资产损益,均有详尽报告。更因年年都有新的捐助进项,使书院资产不断增值。这些田产还能躲避通货膨胀的侵害,经年细水长流,不缩水,不枯竭,不断炊,从而保证了书院事业的赓继不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书院为官立莲峰高等小学堂。迨至民国元年(1912年),再次更名为宁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舍规模大体完备,延续使用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宁德县立初级中学成立,稍加整修,仅建池南北教室各三间,余无大的变动。进入校拱门,经传达室踏上校区甬道。甬道右(北)为大操场,有200米跑道、旗台、单杠、沙坑等,甬道左(南)有小空坪,放置双杠、横攀梯、浪桥等体育设施,以及立有建校沿革碑一面。甬道西尽头接上大回廊,回廊内侧仍保持压星池原貌不变,因有良好的排涝沟渠,故无涝溢之虞。池供西门农民养殖鲢、草等淡水鱼,年收获量在2000斤上下。全校建筑物沿回廊东、南、北三面布设。东侧为书院早期建筑,著名的乐育堂、奎星阁即在此间。一排老式建筑物分别为礼堂、教学楼、行政办公室、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礼堂两旁各有一间小教室。池北池南各并列教室三间。池西中部是图书室和乒乓球室,两旁为空坪。厕所设在西南角。西边与“乐天居”为邻。池中间仍是早年的那座石板桥。所有校舍均为一层砖木结构,并由回廊连成一片,同学们风雨无涉,依栏隔池相望,格外温馨。莲峰书院倩影隐现其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宁德一中经历大规模改建,压星池填作体育场,原体育场建起工字楼,充作学校行政办公之用。南北平房教室改建为二层砖混结构教室。至宁一中迁往蕉城南路新校址,宁十中迁入后,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改建,向西扩展,购“乐天居”纳入校园。校舍重新规划,彻底改建。靠东侧沿蕉城北路的校舍拆建后,划出一大块地盘供开发商建“帝源大厦”。至此,莲峰书院影子荡然无存。许多这样的遗址,我们地方能够拿出的仅有的几张“文化名片”,却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上不经意地弄丢了,这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遗憾!

但莲峰书院饱含人文底蕴的名字,仍铭刻在后人的心中,虽历经桑海,还闪耀着历史的辉光。诸多同时代的“书馆伙伴”,在历史长河的飘移中,已消逝得无影无踪,惟独莲峰书院播下的教育种子,却在宁川大地上,长成了参天大树,正绽开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陈淑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