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本村的宫廷祭祖习俗
仕本村宫廷祭祖习俗。
宁德网(何奕敏)宫廷祭祖习俗流行于周宁县礼门乡仕本村一带。仕本村,距离周宁县城29公里,现有230多户,人口逾千,是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子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据传,该村肇基始祖系唐昭宗皇帝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缔造之艰辛,不忘尊宗敬祖之意,千余年来,仕本村李氏族人恪守宗规,每逢农历寅、巳、申、亥之年仲冬举行大型贡祖祭祀活动,至今依然保留着隆重的宫廷祭祖礼仪。族人谓之“三年一贡弘祖德,四境七迎谢宗恩”。
传说,仕本村开基时,请来方士选择在水流东水流西之地居住,子孙后代永不为官,但都能过着自给自足、偏安一隅的生活。现如今,历经千年,子孙后裔迁徙八闽各地,人口达数万,据考证,仕本村千年以来,历史上的确没有出现过地位显贵的官员。
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建有“李氏家庙”。庙内佛龛上供奉有六位先祖宝像,其宝像选用名木精雕而成,坐于轿中。
每逢寅、申、巳、亥这些贡祖年,王宿地、田洋、池园各村会分别派人到“李氏家庙”恭迎祖先,其迎祖先的活动,以仕本、王宿地更具特色。
仕本与王宿地相距10公里左右,每逢贡祖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三,王宿安排数百人到“李氏家庙”迎祖,迎祖队伍最前头是彩旗队,随后跟着回避牌、龙头杖、西瓜锤等仪仗队,再后才是由四人抬着的始祖雕像的轿子。轿子后还有一人手持龙伞,并一路旋转。锣鼓喧天,一路欢送。途经礼门、贡川、阮洋中、际会、吾东溪等村,所到之处,神铳队鸣统告知,各村沿路居民也要鸣铳欢迎,并且争先恐后朝拜。
始祖宝像在王宿地奉祀至次年农历正月初三才送回仕本“李氏家庙”。在送回家庙的过程中,俗称接祖宗,其活动比迎祖宗更为热烈、隆重。
农历正月初二,仕本村安排二十四名代表前往王宿地,其中应有四名能够掌握宫廷礼仪的青年,俗称“礼生”。“礼生”在仕本出发时,受族人最高礼仪欢送,族人摆香案、供香花、烛台,举行仪式后,用锣鼓队加以欢送。“礼生”到村尾列队向欢送的人群行鞠躬礼。抵达王宿地后,同样受到族人最高礼仪接待。
当晚,王宿地安排茶点叙亲会,并选出本村的“礼生”代表与仕本村的“礼生”走礼。“走礼”即为宫廷礼仪,双方代表各一人参加。旧时“走礼”的“礼生”头戴官帽,身穿有长水袖的圆领袍衫,袍衫外套着袍褂,手持“礼帕”。“走礼”有多种步法,分别为“双蝴蝶”、“剪刀剪”、“平丈”、“二十四拜”等舞步。
“走礼”的步法繁杂,如“双蝴蝶”的走法是:双方派代表各一名,分宾主面对面以立正姿势站立,两人相距约3米左右,主位在左,客位在右;双方同时清官(即正官帽)、风扣(即正衣领)、角带(即正腰带);主客向外转(即主向右转,客向左转);主客目光对视,双手环抱与肩同平向外作揖,双膝微曲,此即拱手礼;主客互换位置,双方迈出向外的腿以半圆形弧线调换位置,客走外圈,主走内圈;双方目视前方行拱手礼;双方各以外腿向前迈一步,又行拱手礼;双方再向前一步,再行拱手礼。
三次拱手礼后,客原地不动,主半圆形走向客对面,双方互行拱手礼;主到茶桌边以“礼帕”分别向凳、筷、杯做请坐、请吃、请饮的姿态,客人以拱手礼做回应,最后主人走到客人身边相携入座。其他礼生随同入座举行茶话会。茶话过程中,双方主要话叙本家友谊,互相祝福,俗称“讲好话”(即吉利话)。
次日,双方“礼生”一路护送始祖宝像返回仕本村。仕本、池园村各家各户均持神铳赶赴十余公里外的际会村迎接。邻近乡村男女老少亦积极参加迎祖活动,队伍达数千人,仅仅放铳队伍就达到数百人。一路上铳声此起彼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途经阮洋中村时,该村还将其肇基始祖雕像从祖庙里抬出,供于道路中央迎接仕本村始祖雕像,并举行类似君臣之礼的贡拜仪式。据传说,阮洋中始祖系仕本肇基始祖的旧臣、地理先生。
至下午三点左右,历时八个小时的接祖队伍才抵达仕本村,环村一圈之后才将祖宗供于“李氏家庙”。
初四清早,仕本村、王宿地的“礼生”在仕本村“大厅”门口举行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上也必须“走礼”。
目前,这样的宫廷礼俗正在慢慢消亡,收集、整理、让后代知晓这些文化传统礼仪已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