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文化闽东

美丽的芹洋刺绣

2016-03-10 09:24 来源:宁德网 郑祖辉

宁德网消息(郑祖辉说到地方刺绣,年长些的人对曾经红遍闽浙一带的芹洋刺绣并不陌生。

在福安市溪潭镇,曾远近闻名的芹洋刺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进入机械化时代后同样受到冲击,大街小巷内都是机械电脑刺绣,古朴原味的纯手工芹洋刺绣被渐渐地淡忘。

刺绣手艺因“破四旧”中断

这其中的变化历程,对于从事刺绣20多年的芹洋村民刘吉春和其妻子叶爱梅来说,深有感触。

在66岁刘吉春的记忆中,以前村中的女性,没事时都会刺绣些生活饰品。“前几辈的家庭妇女大都绣些虎头鞋、猫儿鞋、狮子帽等小件东西,到后来才逐渐接触大件刺绣。”刘吉春介绍说,解放后的芹洋村刺绣最为鼎盛,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各自的刺绣作坊。

“我奶奶那辈人的手工技术好,这东西是没打草稿,直接绣上去的。”刘吉春介绍说。

到了文革时期,芹洋村刺绣和村中闽剧团被列入“破四旧”而中止。直到1976年后,村中妇女们才逐渐恢复曾经的老手艺。村中闽剧团曾使用过一整套行当由于及时保存,躲过了文革破坏,村中戏团才得以重新组建。

恢复作坊再次受到冲击

不过,文革刚结束,当时很多戏服作坊还没法一时恢复生产,村中戏团常使用的戏服、戏帽等容易损耗的行当一时难以修补添置。

此时,戏团琴师刘文玉开始四处拜师学艺,并参照村中原有的老式戏服,聘请工匠到村中边做边教,自己从中学有所成后再传授村中女工,开办起了戏服制作坊,逐渐吸引许多戏班前来订购行当,带动了村民创收。

“我与小叔刘文玉走得近,没木匠活闲时经常往他那儿跑,边帮忙边向他学习戏服制作。”刘吉春说,在他小叔刘文玉去世那年,为了小叔及其作坊的名声,他毅然接手刘文玉之前欠下的戏服订单,这一接手就是20多年。

接手戏服作坊的刘吉春好景不长,随着电影、电视等新娱乐媒体的普及,传统戏剧逐渐被淡化。“上世纪80年代末,民间戏剧团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解散,很多戏班欠我的戏服订单钱到现还没还,戏班行当被其他债主封的封拿的拿,我也没办法,只好看形势改接其它订单。”刘吉春感叹地说,可惜当时的老式戏团行当都不见了。

竞争激烈等待再次转型

停止制作戏服的刘吉春,开始涉及传统习俗中所需的“序”“桌围”“龙伞”“神衣”等刺绣订单,聘请的村中女工也从中逐渐掌握了这些手工技艺。曾经该村中六七成的家庭妇女和未婚女子都在刘吉春家族作坊中学过手艺,从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刺绣能工巧匠,他们靠这门手艺走出农村,进驻福安、蕉城及广东、浙江,生产制作的刺绣畅销各地,甚至远赴港澳等地,芹洋刺绣声名远扬,芹洋村逐渐成了众所周知的刺绣村。

如今,刘吉春和妻子叶爱梅仍生活在芹洋村从事刺绣,丈夫负责搭架、设计、描绘等工序,妻子和聘请的女工负责刺绣等细致活,全家数十年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不过,随着机械化发展和电脑刺绣的出现,掌握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刘吉春和妻子能做的只有坚守。

“电脑刺绣是一方面,芹洋人在福安、周宁及浙江等地都开了门店,竞争多了价格只能压低,村中年轻人都外出创业打工去了,愿意做这手艺的都是些在村的妇女。”叶爱梅感叹,其两女儿出嫁后都有各自家庭和工作,儿子偶尔还会回来帮些忙。

曾经出村开办刺绣店面的芹洋人,单在福安市区就有近10家,后因利润下降,现仍能坚守店面的所剩无几。

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和溪潭镇意识到芹洋刺绣的独特性,是不可多得的农村文化产业,如能加以转型提升,开拓新兴产品和市场,将有望再次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绝佳途径。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刺绣 芹洋 刘吉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