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缸,补鼎罗……——一个即将消失的行当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历史。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
熔化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1478740087200.jpg img/water1.png -
炼炉化水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1478740086329.jpg img/water1.png -
修整模具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thumb_630_420_1478740087252.jpg img/water1.png -
打孔装柄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thumb_630_420_1478740086155.jpg img/water1.png -
起锅浇铸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thumb_630_420_1478740086829.jpg img/water1.png -
起铸件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1478740087684.jpg img/water1.png -
成品铸件
http://upload.ndwww.cn/2016/1110/thumb_630_420_1478740086547.jpg img/water1.png
宁德网消息(李安 文/图)“铸”字在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颇高,经常都会与辉煌、伟业等词汇组合,从中足见铸匠行业在传统技艺中的位置与影响。然而,如今已经很难看到铸匠师傅铸造生活器件的场景了。
浇铸是个技术活
近日,经过一番打听,终于找到了从事传统铸匠业的陈帮助师傅,久违的惊喜油然而生,经过两天的了解,方才明白传统手艺人的艰辛与技艺传承的艰难。
陈帮助师傅人如其名,对陌生人的打扰毫不介意,他除了铸鼎铲(鼎:方言,指锅)、舀勺等器件,还骑缸(骑:方言,在此即锔之意)补鼎,并一一作了演示。就铸鼎铲、舀勺之类而言,工艺不算太难,工具有鼓风箱、火炉、锉刀、小坩埚、打孔钻、火钳、锤子、剪刀和器件模具等,成品分铜质和铝质两种。流程为:先将模具用手指抹些许湿灰进行检修补妥备用,后将铜或铝等盛入小坩埚,一边经火炉将铜或铝烧炼熔化成水,一边把备用模具烤热。凭经验判断模具热度适铸时,其迅即将铜或铝熔水倒入模具孔中,稍加摇晃以使熔水注流均匀。之后,再用孔棍小心翼翼地穿造出用于装手柄的小圆孔,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用火钳夹住,使以锤子轻敲,从模具中取出铸造的器件了,此时若没有破损、漏口现象,基本上这一铸件就大功告成了。剩下便是用锉刀去掉旁边的一些毛燥边,修边整形,打磨好边缘,而后钻上手柄钉孔即成。如果有破损,还需要重复整个浇铸工序。从现场看,一次性浇铸的成功率约在百分之八十。
模具制作是关键环节
成功率之所以没有百分百,凭陈师傅的经验认为,一是铸用材料本身不纯,出现熔水气泡;二则在于模具几经反复使用,亦会出现单薄堵隙现象。因而,铸匠手艺的难度就在于制作模具,锅铲、舀勺类小型模具每个粗坯一般需要制作一天时间,修模也要一天时间,没有现成的形状尺寸,往往凭灵性、经验操作,玲珑美观或笨拙粗糙与否,就反映一个匠人的技艺高低了。制作模具所采用的料由白石嫩土(方言,即高岭土)或红胶土、细颗粒砂、糯米饭、木炭水等几种原料组成。鼎铲、舀勺铸的厚薄是否匀称自如,炒煮舀盛是否利索上手,模具的制作是最重要的环节,整个铸件模具分盖层和托层,两层相合留出的空隙是浇铸器件的主体,倒入的铜水或铝水就是沿所留空隙渗满模具凝结成形的。
过去忙不过来如今谋生困难
陈师傅现是泰顺籍的寿宁人,按他自己介绍,从当年从事铸匠这一行当跟随师傅到寿宁,走村串户铸鼎铲、舀勺等,认定了寿宁好赚食(方言,适宜生活之意)后,就定居在寿宁县城小东门。不过家居地变了,生存的法子却没变,一直都从事铸匠这门老行当,手艺上之精湛也是百姓们公认的,过去基本上就寿宁县城的生意都忙不过来。而这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陈师傅即便是走千家串万户,足迹踏遍闽浙两省若干县域,但他要以此谋生还略显困难,幸亏其儿女都已立业,因而他乐观的看待自己的这门手艺,当成了平日练身子骨的方式,许多村子的老东家跟他有联系,有活时就出去跑跑。
如今,铸匠这一古老行业和手艺人正被逐渐淘汰,兴许再过若干年,就真只能留在文字中了,留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深处了。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