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春色 ——献给淹没60年的千年古城
翠屏湖
湖畔花海
阮以敏
满盈的翠屏湖是脉脉含情、楚楚动人的,山清水秀、超凡脱俗,仿佛弥漫着无限的青春活力;干涸的翠屏湖是淳朴宁静、深邃沧桑的,似乎诉说着千年的古城过往。
60年前的1958年,古田人民为了支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无私奉献出了一座千年古城(唐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置县)。古城墙、古庙、古寺、古塔、古桥、古井、古书院、古牌坊、古民居等都永远淹没。当时移民8000多户,4万多人口,分别安置南平(今延平)、建瓯、建阳、顺昌、沙县、邵武、将乐等七县市。从此,古城遗址就一直静卧在万顷碧波下,古城印象仅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曾经采访过一位九旬的余姓长者,他从小在旧城长大,对旧城风貌了如指掌,记忆刻骨铭心。对一夜之间淹没的老城惋惜万分,他说:“给我一支笔,凭记忆可以画出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建筑。”
翠屏湖是福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1961年2月8日,朱德委员长视察古田溪水电站赋诗《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湖水清平波浪无,楼船并进路航迂。岛中风景明如画,池上鸥飞甚款徐。四级梯形多发电,层堤水利用无余。古田巨坝完成好,灌溉运输又养鱼。”完工后的翠屏湖(当时还称古田水库),烟波浩渺,波澜不惊,景色秀丽,具有了发电、灌溉、运输、养鱼等多功能。
古城建筑虽然湮灭了,但文脉一直延续。那环湖一带,仿古重建的溪山书院,保存完整的临水宫,浴火重生的极乐寺,成为朱子理学文化、陈靖姑道教文化和圆瑛佛学文化的主要载体。三教并存,兼收并蓄,相互包容,成为古田人精神文化宝藏。
翠屏湖因背靠翠屏山而得名,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素有“福建太湖”“福建千岛湖”之美誉。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湖畔的坂中村吾坂洋满眼繁花,不仅招蜂惹蝶,还吸引来了八方宾客踏春赏花,仰望蓝天白云,极目湖光山色,放飞自我心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翠屏湖畔迷人意境,和钱塘湖有得一比。
不知道这吾坂洋地名是怎么来的,但觉用方言表达称“牛满洋”更贴切。作为山区县,古田人喜欢将稍有平坦之处都称为“洋”,所以地名带“洋”的特别多。山坡洋面上,牛羊在这儿悠闲地吃草,一眼望去,这南国草原,芳草萋萋,与塞外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格迥然不同。小家庭来了,亲朋好友来了,舞蹈队来了,旗袍队来了,手机、相机、无人机,各种姿势的摆拍,尽显婀娜春色。花草丛中,充满欢声笑语。有的还带来了炊具,搭起了帐篷,席地而坐,物我两忘,笑谈渴饮,把生活的苦恼与压力都抛到九霄云外。小孩子们则拿出了风筝,在草地上放飞奔跑,让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接着是各种晒,美景、美食、美女,美滋滋的笑容,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自从有了朋友圈,旅游的人便多起来了。你晒,我晒,大家晒,晒得人心痒痒,春情萌动。
春光明媚的日子,到湖畔的翠屏山(因形似金驾椅,俗称驾椅山)春游,不失为一个好去处。翠屏山曾是古田旧城风水靠山,“翠屏朝雨”为玉田八景之一。宋代古田知县李堪《翠屏朝雨》诗赞:“翠屏山下雨霏霏,云掩岗峦草树微。一段丹青谁解焉?画家惟有米元晖。”翠屏山今距新城仅10多公里,交通便捷。沿202省道宁古线岔路口可直接上山,也可从翠屏湖一号大桥路口进入发竹湾村再上山。闲暇时光,邀约三五好友,到此登山,空气宜人,环境幽雅。发竹湾村是当年旧城淹没时“后靠”的村庄。所谓“后靠”,就是城区中心居民整体搬迁新城,靠山的农户再往高处后移。由于无路可走,村民都要靠小船划到高头岭码头,然后再进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条小船,作为交通工具。前些年,政府库区移民部门修建了一条水泥路,直达发竹湾村,村民们进城方便了,农产品运输成本也降低了,一些外出的村民还返乡盖起了小洋楼,以作度假。
翠屏山植被保护得非常好,草木青葱。即便是夏日,翠屏山也是绿树浓荫,穿行于灌木林中,自是逍遥自在。登高俯瞰,溪山书院、湖心岛、鸟岛、蛇岛尽收眼底,相映成韵。真的是相看两不厌,惟有翠屏山。当年十九路军曾在这儿激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联合其他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翌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分化瓦解下宣告失败。古田境内的是十九路军第九师,师长赵一肩,主力分布在过溪山、驾椅山、黄竹签山一带及城内。民国二十三年1月5日,驾椅山失守,伤亡百余人。现在山上还遗留有十九路军战壕和阵亡战士坟墓遗址,山巅还有重修扩建的“玉封顺天府”殿,是一处道教文化景点。
走过了春,走过了秋,走过了风风雨雨一甲子。城没了,湖还在,春色在,情怀在!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