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文化闽东

明清名人与寿宁(下)

2018-07-22 15:52

p3_s

陈寿祺画像

p4_s

寿宁斜滩卢金锜“进士第”

p5_s

清代康熙版《寿宁县志》

p6_s

彭蕴章《松风阁诗钞》

陈仕玲

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号左海,晚号隐屏山人。侯官(今属福州)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寻告归,家贫无食,父命复入都。历充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阮元延课杭州诂经精舍,又主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福建成立省通志局,陈寿祺被受聘为总纂。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建通志》即将告竣之日,不幸病逝。著有《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骈体文》三卷,《绛趺堂诗集》六卷等,《清史稿》有传。

陈寿祺是清代嘉、道年间闻名天下的大学者,《清史稿·列传》称之“解经得两汉大义,每举一事,辄有折衷”。因其早年学历、交游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其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以及人格魅力,深得时人的赏识与推崇。与其交往者,亦多为博学鸿儒及品行清高之士,寿宁才子卢金锜就是其中的一位。

卢金锜(1763—1838年),字于湘,号兰斋,寿宁斜滩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弱冠补弟子员。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科乡试第五十三名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主讲本县鳌阳及罗源、霞浦诸书院讲席。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大挑一等,授山西平阳府岳阳知县。任上操守清廉,黎民戴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满归里。著有诗集,现存手抄本。

从现存陈寿祺《绛跗草堂诗集》可以得知,他与卢金锜的交往是在乾隆甲寅年(1794年)之前。这一年,卢金锜32岁,陈寿祺24岁,两人皆为举人身份,而且都在漳州府担任职务,过从甚密。至于他们的相处时间应该也长达三至四年,《绛跗草堂诗集》卷二有《雁门行为南安傅进士修孟作》古乐府作于乾隆辛亥(1791年),卷三有《南归途次呈邱丈如衡》两首七律作于乾隆丁卯(1795年),另外从斜滩卢氏后人收藏之《廿十三世祖金锜公年谱》知悉,卢金锜在漳州游宦长达四年时间,于乾隆六十年也应荐赴京,二人就此分袂,再未相见。

《绛跗草堂诗集》卷二为陈寿祺流寓泉漳之作,与卢金锜相关者共为九首,其中有一首七律《赠寿宁卢于湘金锜》:“同来漳水浣尘衣,白露蒹葭见亦稀。结客异乡如不速,关人芳草是当归。疏蝉一树带烟暝,新荔半村兼雨肥。风景清荣成小住,夜阑松麈尚频挥。”

在卢金锜的诗集中,笔者也找到了一首《答陈恭甫元韵》:“兰水同湔客子衣,故乡空谷足音稀。忽逢萍梗成佳集,共语莼鲈可当归。听雨烧红灯泪积,评诗浮白酒花肥。善夫已去林鸿杳,坛坫今谁是指挥。”

乾隆甲寅年(1794年)初夏,陈寿祺寓居漳州府南靖县,品尝到了当地新鲜荔枝,食后余兴未尽,想起苏东坡贬谪惠州啖荔留诗的故事,依韵成古风二首,分别寄给同时流寓闽南的朱依真(桂林人)、卢金锜。朱、卢二人品读了陈寿祺的佳作,赞赏不已,步韵也各做一首。此后诗兴一发不可收拾,燕往鸿来,仅陈寿祺一人,就叠韵达八首之多。限于篇帙,本文不做收录。

彭蕴章

彭蕴章 (1792—1862年),字泳莪,一字琮达。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出身世家大族。五世祖定求,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会元、状元。曾祖启丰,雍正五年(1727年)会元、状元,官至兵部尚书,在朝为官达四十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初授工部主事,累迁鸿胪寺少卿,擢工部侍郎。咸丰元年(1851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寻擢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后拜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及户部三库事务,充上书房总师傅,卒谥“文敬”。在任期间,曾协同军机大臣祁寯藻,以及桂良、花沙纳、肃顺等大员采取增收厘金、发行官钞、改铸铜钱、扩大捐资及漕米海运等措施,以解决清政府因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而造成的财政困难。自明朝以来,朝廷自然形成了一条规定,即“非翰林不得入内阁”,彭蕴章非翰林出身,最终入阁拜相,这在明清两朝是非常少见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彭蕴章因“明习掌故,勤能称职”,被朝廷任命为提督福建学政,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始离任。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彭蕴章莅临福宁府,视察福宁五县学务。在此期间,他除了处理政事,还查阅地方志乘,了解风土人情,并与五县生员谈诗论文,留下了数量不菲的诗文作品。据彭蕴章《松风阁诗钞》卷十一统计,共有四十多首诗作,其中有半数是应霞浦、宁德、福鼎、寿宁四县士绅之请,为各县八景名胜所题写的诗句。

据康熙版《寿宁县志·一卷·形胜》,寿宁县城“后据镇武,前列翠屏,丛珠连缀于左,天马腾跃于右。而蟾溪滔滔,抱城而流,逶迤若带,冈阜周匝,不见空缺,亦胜概也。”早在冯梦龙《寿宁待志》就有关于“八景”的说法,至清代初期定为“仙岩石乳”“炉峰宿霭”“丛珠霁雪”“翠屏爽气”“三峰古刹”“七星长桥”“茗溪清泉”“官亭草色”八景,彭蕴章为其中的四景留下了瑰丽的诗章:

炉峰宿霭

云气袅炉烟,青峰高接天。

浔阳泊舟客,到此重留连。

仙岭(岩)石乳

万仞攀仙岭,明珠走玉盘。

为尝清冽味,芒屩上层峦。

仙桥卧象

巨石形如象,临流长鼻垂。

浮虹通绝涧,还忆渡河时。

七星长桥

一涧急湍泻,惊心待渡人。

鼍梁横十丈,莫复问迷津。

与县志所记八景不同的是,彭蕴章诗中多了一个“仙桥卧象”,这里的“卧象”指的是县城东门外的象山,也有可能指的是蟾溪边的象形石,“仙桥”指东门升平桥,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又名“东作桥”。彭蕴章诗作的出现,对研究地方人文景观起到了补充作用。

在彭蕴章的另外一部传世著作《归朴庵丛稿》中,还可以找到一篇《书福建<寿宁县志>后》的文稿,这是彭蕴章在阅读康熙版《寿宁县志》卷之八《灵异》所记“阴兵”传说后,所留下的一篇读后感。原文如下:

“《志》称:‘丙戌秋,大兵过寿邑,民间逃窜一空。兵屯城内,黄昏时,忽旌旗影现,鼙鼓声闻,哄传有女将带兵至城内,兵始出。人以为马氏天仙阴兵救护寿民也。丙辰秋,伪都尉逃兵过境,亦如之。’案吾苏于嘉庆甲戌正月四日,亦黄昏时,讹言盗从海至葑门外,居民扶老携幼逃避入城,比夜深城闭,不得入者号哭于外,而官亦授兵登陴矣。余时年二十三,家近葑门,但闻城外人声鼎沸,锣声及火铳声彻夜不息,以为明日此地将作战场矣。及天明,沸声止,城始启,皆言昨夜所见乃阴兵。兵皆乘舟,火光烛天,居民疑为盗,乃鸣锣放枪以拒之,其沸声皆人声,而阴兵无声也。苏人疑癸酉林清之乱,松江兵多亡于外,其魂为祟,亦未必然。是年夏,大旱,地生毛,斗米钱六百,此其为灾也,明矣。因见<寿宁县志>纪所谓阴兵者,追忆吾乡甲戌之异,故记之。”

这部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时任寿宁知县赵廷玑主修,邑人柳上芝编纂的八卷本《寿宁县志》,是寿宁县自明景泰六年(1455年)建县至今,纲目最完整、记载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地方志。“阴兵”讲述的是顺治三年(1646年)与康熙十五年(1676年),明世裔郧西王朱常湖、靖南王耿精忠攻陷寿宁县城之时,马仙姑两次起“阴兵”救护百姓的故事。《寿宁县志》的记载如下:

“丙戌秋,方兵过寿宁,掳掠男妇,民间逃窜一空。兵屯城内,复散四门抄劫。黄昏时候,忽旌旗现现,鼙鼓声闻,哄传女将带兵至,自相枕籍出城。人以为马氏大仙阴兵救护寿民。丙辰秋,伪都尉逃兵过,亦如之。”

彭蕴章所引用的文字与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寿宁县志》内容略有出入,彭氏所记录的文字似乎更通顺流畅一些,是否经他润色,还是另有版本,有待地方学者进一步考证。

彭蕴章与冯梦龙均为苏州人,冯氏留下了一部洋洋数万言的地方志,彭氏为康熙县志补充了不足,这为寿宁县数百年历史又留下了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卓金芳

关键词

彭蕴章 陈寿祺 卢金锜 寿宁县志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