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建宁德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 扭转无度无序无质的养殖局面
人民网-福建频道 宁德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拥有三都澳、沙埕港等优良港湾,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养殖是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宁德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2018年全市渔业产量达96.7万吨、产值224.4亿元。然而,随着海上养殖业的盲目扩张,无度无序无质养殖问题愈加突出,有些还占用了军事区、航道、锚地、码头等。此外,传统养殖设施抗风浪能力差、易损毁导致大量海漂垃圾长期堆积且难以降解,渔排人员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海,都对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三都澳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以贯之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尤其是去年7月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德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
海上养殖涉及群众多、牵扯利益广、整治难度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宁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将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和海军部队一并纳入领导小组,同时把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沿海县(市、区)绩效考评、综治(平安建设)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压力层层传导到位。宁德市委明确凡是涉及整治工作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任用需征求指挥部意见,同时将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纳入一线跟踪考察干部和容错纠错范畴,对表现突出的予以提拔重用,对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但出现一些偏差失误的干部予以容错,对未能如期完成任务的乡镇,不得提拔、调任党政主要负责人,有效提振了干部的精气神。
通过前期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在科学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宁德市依法编制颁布了《宁德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将全市海域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等功能区,明确禁养区坚决不允许养殖,限养区允许适当比例养殖,可养区允许养殖,为后期“清海”工作提供了依据。宁德市相继出台了《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办法》《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和《海上渔排、藻类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实施方案(试行)》《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项目产品质量控制及验收指导意见》等10多份文件,真正使“清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不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实施过程中,针对养殖户资金不足问题,宁德市与邮储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授信30亿元,目前已放贷2.9亿元,同时进一步简化验收流程,努力做到收到业主验收申请书后10个工作日内开展验收,通过验收后5个工作日内拨付补助资金到位,有效解决了养殖户和塑胶设施企业资金短缺问题;针对被清退养殖户的生计问题,通过压缩整合可养区和限养区资源解决一批,引导发展外海深水网箱养殖解决一批,引导养殖户上岸转产转业解决一批,确保被清退的养殖户有出路。
一年多来,宁德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2.5亿元,清退禁养区渔排13万口、藻类2.4万亩;升级改造养殖区和限养区渔排19.3万口、藻类30.2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9万吨、废旧渔排10.2万口、白色泡沫球264万个。
通过综合整治,目前宁德市海上养殖无度无序无质的养殖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并基本形成融监管、检测、融资、保险于一体,速度、质量、安全同步保障的升级改造新秩序;改造升级后的塑胶养殖设施不仅抗风浪能力强,而且增加了养殖水体、提高了海水水质、提升了产品品质;海洋景观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对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在三都澳销声匿迹30年之久后,去年以来又多次出现在湾内海域。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