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外媒看宁德

[东南网]宁德市医院援非医疗队纪实:援非之旅是援,也是缘

2019-12-05 10:38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

这是一项特殊的任务,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展示我国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受命出征来到艾滋病、疟疾高发的非洲大陆,为非洲人民传递医者大爱。

这是一段遥远的征程,从家乡宁德出发,横跨亚欧非三大洲,飞越两大洋,辗转几十个小时,抵达万里之外的非洲塞内加尔和博茨瓦纳。

这是一批精干的医疗队伍,80年代起至今,宁德市医院分别选派了4批由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妇产科、放射科等重点专科业务骨干组成的援非医疗队,他们充分发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疗队精神,尽职尽责、不辱使命,为中非传统友谊续写新篇章。

骑士勋章

开启38年援非征程

万米晴空,蓝天白云。当地时间1983年11月12日,一架从塞内加尔飞往中国的班机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飞机上,宁德市医院7名援塞医疗队队员心潮起伏、归心似箭。他们带着塞内加尔的最高荣誉骑士勋章和塞内加尔人民的美好祝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1981年12月,尚在发展中蹒跚起步的宁德地区第二医院(现宁德市医院),响应国家号召,选派林永明、陈传样、林翠琴、黄康健、陈天保、阮家耐、林玉珠等七位优秀医生加入中国第四批援非医疗队,赴塞内加尔国开启为期两年的医疗工作。他们从宁德出发,横跨亚欧非三大洲,飞越两大洋,辗转近40个小时,抵达非洲。他们同时也开启了宁德市医院长达38年的“援非”征程。

林翠琴为妇女看诊。宁德市医院供图

酷热的气候、闭塞的交通、贫困的村落、肆虐的传染病,中国医疗队在让人望而却步的塞内加尔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林翠琴作为医疗队里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她的顽强与坚韧,让塞内加尔人民动容。

“不要紧张,加油,孩子就快出来了。”林翠琴一边用双手轻轻按抚即将显露的胎头,一边用法语柔声安慰因接连剧烈阵痛而疲乏不堪的产妇。胎儿脐带绕颈,面临窒息危险,林翠琴沉着冷静,用娴熟的手法成功将脐带剪断,不久后强有力的啼哭声响彻产房,母子平安。

塞内加尔是一个一夫多妻制国家,多胎多产,不是大病不上医院。在女性医师极少的医疗队里,妇科工作的繁重难以想象。林翠琴一个晚上得接收好几个产妇,而且几乎都是难产,一个晚上忙下来天已亮了,为了不耽误白天的门诊,她只能倚着墙角小憩一会,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艰苦的岁月里,她不仅锤炼了自己的耐性和毅力,也见识了多种当时在国内极其罕见的病例,如尿瘘、子宫脱垂。这两年,林翠琴为这些患者成功地进行手术治疗,使近百位妇女摆脱终生痛苦。

1993年初,宁徳地区第二医院按照上级要求,选派陈学春、高如生、林翠琴、缪影玲、李华灿、杨雯薇六位骨干医生参加支援塞内加尔国医疗工作。时隔十年,林翠琴再一次踏上曾经播撒过辛勤汗水的非洲热土。“第二次援塞明显感觉到当地医疗水平在进步。”林翠琴说,非洲还有许多像塞内加尔这样贫穷、医疗水平落后的国家。很多当地的大医院还不如我们国家的乡镇卫生院,但提升医疗水平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点滴的积累,希望他们能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一点一点慢慢变好。

医术传承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林文雅用隙裂灯为患者检查眼底。宁德市医院供图

“放轻松,很快就好。”林文雅在显微镜下熟练地给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来自宁德市医院的林文雅是中国第14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的眼科医生,2011年9月启程前往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比基纳医院工作。

表面麻醉、白内障超声乳化、安装人工晶体,林文雅同护士配合默契。显微镜下操作对医生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半个多钟头下来,林文雅额头上已经渗出绵密的汗珠。手术完成,林文雅和护士搀扶患者走下手术台。患者得知自己第二天就能重见光明,喜不自禁,连声道谢:“谢谢!谢谢!感谢中国医生带来健康福音!”

塞内加尔地处热带,紫外线强,白内障、青光眼发病率高,病人年轻化、症状严重、手术难度较大。为了把“光明”留在塞内加尔,林文雅将国内先进的治疗技术一一传授给比基纳医院的眼科医生,手术操作中,她沉稳、娴熟,将每台手术作为示教案例,从实践出发培养眼科医师。2年下来,累计做了1500多例手术,但她并不觉得辛苦,“没有什么比看到当地患者重见光明更开心的了。”林文雅说。

无独有偶,“中国白求恩”式援助的医师还有同在比纳基医院工作的宁德市医院呼吸内科方桂桔。由于医术精湛、勤奋谦逊、平易近人,他被塞内加尔同事亲切地称作“纪尧姆”,一个地道的法文名字,意为亲切可爱的人。

两年时间里,方桂桔和他的塞内加尔同事一样,每天看诊、巡房,参与业务学习,指导实习生,他积极融入的态度很快让他成为同事眼中的好朋友、病人眼中的好大夫。在比基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莱耶看来,“纪尧姆”是值得当地医生学习的楷模,在呼吸科疾病诊断方面,他更是专家。

方桂桔为患者耐心诊断。宁德市医院供图

其实,初到比基纳医院,方桂桔就坐了“冷板凳”。当地的医师十分怀疑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技术,不让他们直接插手诊疗工作,并设置很多障碍考验中国医生。

“上班第一天,我跟着当地医生查房,有一个病人已住院4天,症状是右侧胸腔积液,他们却骗我说是支气管哮喘,让我去体查,待我告知肯定不是哮喘,而是胸腔积液的时候,他们的眼神才热情了点,讲话也客气些。”方桂桔笑言。

为了快速融入当地的医疗团队,方桂桔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学法语,准时参加科室病例讨论、讲座和查房,积极参与诊断细节和治疗细节的讨论。随着法语水平的提高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方桂桔逐渐展示了中国医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赢得了塞方同事和群众的认可。

比纳基医院只有大内科,没有呼吸专科的细化,相关专业人才和设备的储备十分薄弱,对疾病的诊断也仅停留在影像层面,方桂桔在前期摸索中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得帮他们配齐设备,方桂桔积极向国内申请2条支气管镜,手把手教授当地医生支气管镜的操作方法。

在教授过程中,他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了呼吸专科疾病由x光浅表影像诊断向支气管镜探入式诊疗的转变,精准医疗逐渐进入比基纳内科医生的视野。方桂桔还教授医学生胸穿、肺功能检测等技术,将自己掌握的先进医疗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进一步提升比基纳医院呼吸内科诊疗水平。

数十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几代民众的心中都是一个温暖的词汇。这些黄皮肤白衣天使,赶赴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不仅解救那些被病痛折磨的非洲民众,还传授了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为非洲留下一只带不走的医疗队。

用爱浇灌

让中非友谊之花绽放

阮一芳照顾小患儿。宁德市医院供图

博茨瓦纳当地时间2019年9月19日凌晨3点20分,首都哈博罗内公主玛丽娜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名患儿因疾病疼痛哭闹不止,护士阮一芳将他抱在怀里,哼唱中国摇篮曲轻哄着。轻拍哄唱间,患儿成功被安抚,没多久便静静睡在阮一芳温暖的臂弯里。

这名患儿叫肯尼,七个多月月龄,一周前住进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时常因疾病不适、无法见到妈妈而哭闹不止。阮一芳在病房里当起了肯尼的“临时母亲”,精心护理、耐心呵护,给了他满满的母爱。每次安抚或给肯尼喂食时,当地护士都会笑说:“He is your baby。”

2018年3月,阮一芳离开家人朋友及同事,作为宁德市医院首位援非护士加入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开始两年的援博之旅。“抱着肯尼的时候,总会想起我的儿子。年幼的他需要母亲更多的陪伴,可我却毅然选择来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守护这边的病人,却无法守护我心爱的孩子。”谈及此,阮一芳总是泪湿眼眶。虽然思乡情切,但她深知自己是母亲,更是白衣天使。她把对中国”小家”的思念深埋心底,用爱守护好博茨瓦纳重症监护室这个“大家”。

公主玛丽娜医院重症监护室是博国公立医院里最大的,阮一芳需要应付各式各样的危重症病人,每天就像高速旋转陀螺,护理、治疗、抢救,熬着一个又一个透夜班。即便如此,她始终牢记援博使命,怀一颗仁爱之心,呵护每一条生命。

“公主玛丽娜医院的医护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比较冷漠的,诊断、护理结束后基本不再理会,所以我们一点点的关心,就会让患者们很开心。”采访中阮一芳告诉说,一个在ICU躺了八百多天的重症肌无力女性患者,气管切开并长期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虽然病人神志清醒,但无法言语,极度孤僻。每天上班阮一芳总会笑意盈盈先和她问好,护理时认真细致。

日复一日,阮一芳的友善与耐心渐渐打动了她。一次探视时,家属告诉阮一芳:“她喜欢你!喜欢中国护士!”援博一年半时间,阮一芳收获了许多来自当地患者及同事的好评。

和阮一芳一同援博的还有宁德市医院放射科医师邢培秋。虽然公主玛丽娜医院是首都最大公立医院,但放射科只有1名诊断医师(科主任),邢培秋到科室报到时,等待他的是积压如小山般的报告。按照医院的安排,在这里他不单要写CT和x光普放报告,还需兼职操作增强CT扫描,每个月还有长达14天的值班等着他。

邢培秋说,初来乍到,由于受到带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及当地语言的考验,常常处于迷茫状态,为了尽快胜任,时常早出晚归跟当地同事们交流(磨耳朵)、看不同英文手写笔迹、背报告模板,遇到不明确的单词、缩略语及时向同事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个月,邢培秋已能独立正式书写报告了。“辅助医生给出准确诊断,让患者尽快得到正确治疗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邢培秋在日记中写到:医疗援外的生活是艰苦的,与祖国家乡相距万里之遥,有说不完的乡愁;在这里远离家人朋友,有道不尽的思念;无数次梦回故里,醒来却是异国他,让人常感孤独、寂寞和无助。但在工作中我们就会忘记这一切,以我们的所学所识为非洲人民提供帮助;以我们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影响当地人民,让他们感受来自中国政府的情谊,让他们感受来自中国人民的友爱和关怀。”

援博茨瓦纳宁德医疗队员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宁德市医院供图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援非行动38年间,有数不清的坎坷,也有道不尽的感动;有奋斗的艰辛,更有治愈的喜悦。正是这段跨越国度、跨越种族、跨越肤色的援非历程,这些来自宁德市医院的健康使者,用爱浇铸起中非友谊的桥梁,让两国友谊之花生生不息。( 陈丽芳)

责任编辑:刘宁芬

关键词

赴台资企业 中央宣讲团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