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绿色“碳”索,宁德如何发力?
宁德东侨锂电新能源小镇
上汽宁德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聚焦在国家“双碳”工作大背景下,福建省探索激活林业碳汇市场的流动性。那么,对标“双碳”目标,各设区市又该如何作为?
以宁德为例。当地政府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德时代”)为依托,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能源与交通产业变革的风口先行一步。近期,又组织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开展主题为“如何正确处理落实碳减排要求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宁德方案”的课题调研。
就让我们一起观察区域“碳”索的宁德方案。
抢立产业潮头 一颗“芯”的澎湃
【背景】
7月6日,宁德时代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分别在宁德和香港云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并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能源互联网建设、储能解决方案、储能商业模式创新、电池技术合作、芯片与股权投资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行业产业零碳转型。
布局储能、抢立潮头,是宁德市抢抓“双碳”发展机遇作出的重要决策。
2011年,宁德时代在宁德东侨赤鉴湖畔破土而兴。创立之初,公司精准研判,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口,发力动力电池领域。
短短数年,公司迅速崛起为全球行业龙头,被誉为全球动力电池“独角兽”。去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达34GWh,居全球第一,实现“四连冠”。
本月13日,宁德时代A股以每股579.6元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达1.349万亿元。
想要守住动力电池市场,对宁德时代而言,唯有奋力更向前。
在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看来,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格局、以电动化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生态,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
坐拥全球动力电池“独角兽”的宁德,立足“芯”产业优势,致力打造能够提供从前端清洁能源生产存储供给,到终端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电动化应用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城市,为实现全国“双碳”大局探索宁德路径、作出宁德贡献。
紧跟而上的,是着力打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储能产业基地、东南沿海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光电储一体化示范基地、电动化应用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
今年来,宁德“碳”索动作频频——
3月2日,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一期工程项目动工,这是宁德时代迄今全球布局的最大单体项目;
6月3日,福建首个渔排风光储微电网示范项目在三都澳白基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正式投运,清洁能源走进“海上田园”;
6月7日,国网时代福建吉瓦级宁德霞浦储能项目动工,这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独立站房式电化学储能电站;
7月1日,中国华电首个抽水蓄能电站——华电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成功下闸蓄水,吹响冲刺年底投产发电的冲锋号……
一个个发展镜头,预示着宁德“碳”索正提挡加速,绿色“宁德芯”愈加澎湃。
创新研发先行 一条路的坚守
【案例】
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由福建省、宁德市与宁德时代三方联手打造,总投资达33亿元,是全国首个由政府推动、依托民企组建的省级创新实验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宁德绿色“碳”索的路上,创新始终是最闪亮的因子。
5月底,宁德时代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100MWh级新型锂电池规模储能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通过工信部验收。该项目攻克了12000次超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储能专用电池核心技术,掌握了大规模储能电站的统一调控、电池能量管理等系统集成技术,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晋江30MW/108MWh储能电站。
这样的创新,在宁德时代不胜枚举。
从业界首创的CTP(无模组电池)技术,到4.5微米超薄箔材的超薄基材技术,再到15分钟充满80%SOC(荷电状态)的超快充技术,再到即将发布的钠离子电池……每一次突破,都浓缩着宁德时代对创新的专注与渴求。
这背后,是宁德时代长期保持业界领先水平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20年,宁德时代研发费用为35.69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研发占营业收入比保持在7%左右,研发团队达5592人。企业已积淀形成材料体系、系统结构、智能制造、商业模式四大创新体系。
“只有依托强大的创新体系,凭借更快的进步速度,才能站在时代浪潮之巅,走得更快,行得更远。”曾毓群说。
在“双碳”工作大背景下,宁德市愈发将创新作为重头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力争打造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就是其中的生动实践。坚持边建设、边运营,该创新实验室仅用9个月就建成了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首栋研发大楼,并引进材料计算、智能制造领域顶尖人才,创造了实验室组建的“福建速度”“宁德速度”。
数据显示,2016至2019年,宁德R&D(“研究与开发”)共投入129.10亿元,年均增长3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5个百分点。同时,抓好科技惠企政策的宣传辅导和兑现落实,其中,仅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就达110多亿元。
此外,宁德还实施“三都澳人才计划”等举措,落实好人才“房子、孩子、票子”等一揽子政策,加快补齐高端教育、医疗等短板,帮助企业引才聚才,激发出人才的创新活力。
电动应用推广 一条链的协同
【数据】
目前,宁德已实现全市公交车电动化率100%,首批无人驾驶锂电新能源巴士在锂电新能源小镇上线运营;更新电动两轮车6.5万辆;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桩。
如果说布局储能、加快创新是对标“双碳”目标所做的“加法”,那么,衔接清洁能源生产存储供给前端,推动电动化在终端产品、场景的广泛应用,加快“电动宁德”建设,则是宁德着力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由此也串起了一条协同奋进的产业链。
提前谋划,宁德市委、市政府于去年初提出“电动宁德”发展战略,并制定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推动电动化应用,全力将宁德打造成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样板城市,用市场循环牵引产业循环,促进经济社会高效绿色循环。
《鼓励新能源车消费的六条措施》等“干货满满”的细化举措随即发布,购买地产新能源汽车、采用地产电池的闽产新能源汽车有补贴,本地新能源汽车在中心城区五个高速口间免费通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提速建设、完善,已累计建成遍布城乡的各类充电桩3000多个。
“真金白银”的鼓励,持续烧旺着消费欲望。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市新能源汽车零售增长102.2%,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此外,针对辖区海域养殖泡沫船及传统动力商务船舶,宁德还着手制定政策鼓励电动船舶推广运用,拉动造船业绿色升级。
在港口岸电、水产养殖、农业产业等领域,电能替代也加快推进。仅“中国白茶之乡”福鼎,去年68家茶企改用电制茶技术,累计推动38个电能替代项目落地。今年,国网宁德供电还实施海上渔排储能项目示范点建设,推动清洁能源走进“海上田园”……
跳出宁德,走向全国。挺进河南打造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网联化矿山,全国首个换电重卡商业化应用场景落地北京,宇通纯电动客车驰骋珠峰大本营,国内首艘使用锂电池作为混合推进动力的海上公务船驶向深蓝……绿色“宁德动能”正在更宽广的区域、领域发挥效用。
机遇挑战并存 一座城的求索
【声音】
“‘双碳’目标愿景意味着发展方式、能源体系、高新技术的全面变革,谁能积极主动转型,谁就赢得先机。转型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宁德市“双碳”课题调研组人士分析说。
“双碳”大潮涌动,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进一步发力,宁德还在求索着。为此,宁德市政府组织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开展了相关课题调研。
课题调研组人士认为,随着“双碳”工作推进,我国能源发展将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迈向更加清洁、高效、智慧,宁德在发展储能产业、承接碳达峰先行地区转移产业、发挥碳优势等方面将迎来完善产业链的良好机遇。特别是储能,未来需求将进一步井喷,催生巨大市场。宁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低碳、高附加值产业,在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下,将获得更好更快发展。
与此同时,“双碳”引发产业变革,新技术、供应链、成本沟通及不同利益方在整个系统中的角色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宁德而言,将直面能源转型、产业定型、动能成型的挑战。比如,用煤大户——火电行业如何减碳、冶金行业在更为严苛的节能减排要求下如何转型、现有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巨头纷纷入局的竞争,都亟待破题。
如何闯出有闽东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
课题组认为,其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先行发力,加快“碳”机制探索。如开展“双碳”目标研究,制定“双碳”管控方案,提出实现碳达峰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的重点政策与行动清单,细化分解、协同推进。
其二,提质增效,加快“碳”结构优化。以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重点行业完成限制类产能装备升级改造,通过提高绿电开发利用率、产业低碳改造率、企业节能普及率,推动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其三,高位对接,加快“碳”动能培育。加大绿色环保企业政策支持,壮大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等龙头企业,通过区域协同联动,推动产业链项目近地化配套,做强主导产业。同时立足宁德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数字产业、服务产业。
其四,发挥优势,加快“碳”汇开发利用。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稳定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固碳作用的前提下,提升生态产业碳汇,开发利用碳捕集技术,缓解能源供给约束,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