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古桥见证巨变 颂歌唱响时代
福建原创歌剧《鸾峰桥》2月28日和3月1日在京展演。大幕拉开,世界现存单拱跨度最大的古木拱廊桥——鸾峰桥从岁月深处走来,从闽东山乡走上首都舞台,向观众讲述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初春的下党乡,古朴的鸾峰桥横跨修竹溪,清溪潺潺,翠林如海。慕名前来考察、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恢宏的剧场里,精美的“鸾峰桥”立于舞台上,乐声激昂,歌声嘹亮。观众席掌声雷动,现场气氛几近沸腾……
由宁德市委、市政府组织策划,福建省歌舞剧院、宁德市畲族歌舞艺术传承中心、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闽江学院联袂合作,总导演陈蔚领衔的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共同创排的歌剧《鸾峰桥》,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在中央歌剧院,这部四幕八场的原创歌剧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宁德地委主要领导一行深入下党乡实地调研指导为背景,讲述了下党乡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奋力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
2月28日,原创歌剧《鸾峰桥》在京展演。张桂汉 摄
“鸾峰桥”是座民心桥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屈不挠,就能建起摆脱贫困的鸾峰桥……”
旋律高亢的主题合唱《弱鸟先飞》,不仅一开场就点燃气氛,赢得观众的欢呼,也展现了“鸾峰桥”的丰富内涵。
歌剧虽以“鸾峰桥”为名,但讲述的其实是一个“造桥”的故事。因此,这座“桥”并不仅仅指现实中的鸾峰桥,更意喻党和政府帮助下党乡摆脱贫困的希望之桥、幸福之桥。
众所周知,鸾峰桥是全榫卯结构的桥梁,木料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彼此咬合,互为支撑,使桥梁能承受较大的荷载仍屹立不倒。创作者由此汲炼出“要成大事必须要相互依靠”的朴素哲理,表现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大家相互支持,劲往一处使,遇到困难也不轻易放弃,最终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历程。从具体的桥引申为意象的桥,不仅贴切也很质朴。
“鸾峰桥不仅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下党摆脱贫困历程的一个见证者,所以我们以鸾峰桥作为本剧的立足点,作为我们打开下党扶贫故事的这一扇窗户。”艺术总监、编剧刘国平说,摆脱贫困的进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下党是一个缩影,“从这部史诗中择取一个场景、一段故事,来反映这个时代,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反映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气概,这是这部歌剧的创作初衷”。
著名音乐评论家景作人表示,以扶贫历程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但要用歌剧的形式做出来难度是很大的,从完成度的角度上讲,歌剧《鸾峰桥》的创作就非常成功。
艺术手法“不走寻常路”
好的作品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创作打造。除了刘国平,这部歌剧邀请了当今中国音乐戏剧领域最为活跃剧作家之一的钱晓天共同创作剧本,曾三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的著名闽籍作曲家章绍同担纲作曲,著名导演、表演教育家陈蔚担任总导演,并组建了一支全国一流的主创团队。
“我认为,这部歌剧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明的地域风格。”章绍同介绍说,他给全剧音乐定下的整体风格是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既有时代的豪壮之音,又要饱含对山区贫困百姓的关爱之情。在创作中,他运用了闽东民歌和畲族民歌的元素,使音乐旋律更接地气,同时又紧紧遵循歌剧音乐的艺术规律,用多种形式展开音乐,使之更具感染力。
《鸾峰桥》以当年宁德地委主要领导一行深入下党乡实地调研指导为历史背景,因此,戏剧化的展现也必然要以“真实”作为根本立足点。剧中所有戏剧人物、戏剧事件,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循。为了更好贴合历史、展现角色风貌,主创团队及主演多次前往下党乡采风。
吕薇(左一)在剧中饰演“翠红”。 粟国光 摄
饰演主人公“翠红”的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吕薇与角色原型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翠红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她对美好生活有执着的追求。她生活的年代和环境跟我本人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尽量详细地了解她的心路历程,思考如何在舞台上把她内心的这种情感和愿望用相对艺术性的手段展现出来。”吕薇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歌剧中还有一位“不出现在舞台上”的男主角——地委书记,这是该剧在艺术手法上的突出特色之一。剧作不仅借用众多角色的演唱,对他进行了侧面描写,还为他专门创作了音乐主题。
“这部作品一开始就没有走‘寻常路’,隐藏主人公不直接写,这是一种类似于精神蒙太奇的形式,很少有舞台作品敢这样呈现。这种艺术手法,反而凸显了滴水穿石的意象,使主人公本人也化入了鸾峰桥的意象。”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薇对这一创作亮点印象深刻。
让更多人感受“三进下党”为民情怀
不知不觉间,近两个半小时的歌剧在响彻剧场的掌声中落幕。不少观众意犹未尽,有的手持票根以舞台为背景拍照留念,有的在座位上与同伴交流心得。
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道诚认为,全剧有三方面的艺术成就值得总结。“一是以中国歌剧思维为核心的表达,二是以当代人物为核心的塑造,三是以感人的故事、生动的场面为核心的呈现。”
“演出非常精彩,感谢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非常震撼,有机会还要再看一次。”“在故事中回望历史,看完感觉充满力量。”……观众大厅的留言簿上,留下了许多真挚的话语。
“我是宁德人,能在北京看到来自家乡的原创歌剧,听到带有闽东风味的旋律,感觉非常熟悉和亲切!我相信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会有越来越多讲述福建好故事的文艺作品走向全国。”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谢涛告诉记者。
“《鸾峰桥》有机会在北京展演,向全国人民展现下党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下党、感受‘三进下党’浓浓的为民情怀,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表示,下党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倍加珍惜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日升月落,鸾峰桥仍在青山翠谷间静听风雨,见证三十年来旧貌换新颜,展望未来广阔前景;开场落幕,《鸾峰桥》将于舞台之上继续讲述,唱响摆脱贫困的时代赞歌,鼓舞人心砥砺前行。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