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在这里,种粮有奔头
人勤春来早,不负好时节。眼下,在古田县平湖镇钱坂村的连片田垄上,一簇簇马铃薯叶从地膜中探出头来,田园间布满绿意。农户周千云对马铃薯长势放心,正忙着为玉米育种作准备。这位种粮大户流转了近100亩耕地,采用“一地多用”的套种模式,种植马铃薯、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今年亩产预计可达5000公斤。
“我对家乡耕地怀有感情,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周千云语气坚定。
春耕备耕工作离不开农民的辛勤耕耘,也少不了政策的保驾护航。当前,古田正通过资金保障、技术指导、强化农资监管等方式激发农民种植热情,并探索农业集约化经营新模式,力求实现耕地效益最大化。
施良策,育良种
周千云躬身劳作的这片土地,本是一片撂荒地。2022年,在政策引导下,周千云主动将其流转并进行复垦,使起垄机、打孔器、微耕机等农机设备得以更好施展拳脚。在他看来,复垦撂荒地只是起步,要让闲置耕地发挥更大效能,唯有提升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使之卖出好价钱。这背后,则需要科学种植技术的支撑。
“采取套种模式可以实现一年四季无闲田。不仅节约了用料成本,也免去多次翻地的辛劳,可谓一举多得。来自福州的商贩常常直接到田间开展收购,根本不愁销路。”周千云说。
在相距不远的一片农田里,农户林美日忙着查看玉米长势。10多年前,林美日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重回故土专注粮食生产。目前,他负责管理37亩玉米,田里种植的是泰鲜甜1号、2号等优质品种,枝叶粗壮,抗倒伏能力强。
凭借多年种植经验,林美日根据钱坂村的气候海拔条件,摸索出玉米的三季种植方案:每年2月初育第一季苗,3月种植,6月15日前后采收;到第二季育苗时,因天气转热,苗期缩短至12天,只需在第一季果穗采收前预留出这一时间段即可;待到8月20日开启第三季育苗,便能基本确保安全过冬。在这片地里,玉米亩产可达1500公斤。
林美日说,早些年玉米曾饱受草地贪夜蛾等虫害困扰,幸亏县里派出的农技专家及时介入防治,才挽回了不少损失。如今田间监测已趋于常态化,自己经过培训也掌握了施药灭虫的相关知识,实现了“手中有技,心中不慌”。
古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应团介绍,古田正多措并举,全力开展春耕备耕工作。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古田将在今年延续2023年惠农稳粮措施,并调整耕地地力保护补助方案,以申报制形式,将补助资金更精准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上;另外,县财政出资统一购买早稻种子1800公斤和育秧盘2.4万片并免费发放,对种植30亩以上早晚稻的农户给予每亩800元至1200元的补助;此外,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与质量。
促流转,增效益
以种粮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石。但李应团不无忧虑地说,受乡村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像周千云、林美日这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种植好手并不多。此外,受山区地形制约,古田存在耕地细碎化问题,耕作成本较高、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农户种植收益偏低。
困则思变。今年,古田决定将创新粮食生产模式与巩固撂荒地整治、流出耕地整改等工作成果相结合,依托农业生产新型主体——古田县农歌商务有限公司,将零星耕地流转整合成大面积耕地,使“小田”变“大田”,同时,农民化身农垦工人,在提升耕地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为吸纳农户参与,古田县农业农村局针对三类情况出台奖补措施,引导耕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引导经营主体对撂荒土地进行开荒复垦及复耕复种,引导经营主体发展机械化种植。同时抽调农技专家成立农耕服务中心,对试点耕地开展定岗定责技术生产指导服务。
据农歌公司负责人洪顺晓介绍,目前,公司已在平湖镇、城西街道、吉巷乡等乡镇流转了969亩土地,分别规划种植水稻、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力争多季种植。
洪顺晓说,在生产用工方面,农歌公司已形成三级组织架构。一是聘请农业技术联络员,作为生产经营、协调、指导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负责人;二是针对每片相对集中的土地,在属地聘请一至两位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户,进行田间日常管理,确保作物正常生长;三是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或聘请专业的机械化耕作队伍或临时聘请农户进行生产。眼下,采取该模式流转的土地已进入秧田耕地、育秧阶段。
谈及下一步规划,洪顺晓表示,该模式可与“我在古田有亩田”等耕地认领种粮活动协调配合,借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可进一步探索“双社联动”项目,即基于农旅结合思路,开展农村合作社与城市社区结对子。一方面,各乡镇分别确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同农歌公司开展合作,并对可提供的特色农产品及当地康养、休闲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形成体系;而后由县直相关部门牵头,前往福州等城市与有意向的社区签订合作关系,让城市居民在家门口便可购买山区新鲜农产品,了解古田县情风貌,开辟乡村旅游新路径。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邱祖辉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邱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