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丨人才聚集乡村才能红火
一个曾经衰败的偏僻乡村,却引来诸多年轻人竞相驻村创业。最近,中央媒体报道了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这个村庄户籍人口1372人,常住人口一度不足百人,如今带动周边四坪、墘头、三峰等村庄年度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成为大家向往的乡村梦想基地。
空心村实现活化生长,龙潭村的故事并非孤例。同处闽东“大山褶皱”之中,屏南县的屏城乡前汾溪村、双溪镇前洋村等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也与周边村落串联成片区,或因文创改变村貌广受关注,或以传承原生态习俗而火爆出圈,各自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观察与梳理闽东这些村落的发展历程,其中一项主要做法是,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重要位置来开展工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在乡村聚集各类人才,带来乡村振兴急需的新理念和资金、技术,通过辛勤劳动让乡村各项事业红火起来。
引进新乡人。每个村子都有不同的乡土风貌。过去,一些地方乡村建设走入“拟城化”误区,执着于嫁接城市生活,根源就在于发展规划缺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意识与眼光。新乡人,指的是具有乡村规划建设等专业知识的“三农”专家、高校师生乃至艺术家等。这是一股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在他们的指导推动下,各个村庄依托自然禀赋、特色资源,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重塑了乡村不可或缺的价值。
召唤归乡人。乡村要打好乡愁牌,召唤在外打拼的乡贤返乡归巢,带着眼界见识、人脉资源回乡创业,争当乡村产业发展“领头雁”,反哺桑梓、振兴家乡。要打好亲情牌,吸引那些既熟悉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又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青年,从城市回流农村,积极参与发展谋划、产业壮大、村庄治理等事务,不断强化“后浪”们与乡村的连接,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新生力量。
发动原乡人。相比于外来的新乡人、返乡的归乡人,扎根本地的原乡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获益者。要用“乡村就地现代化”的理念,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努力在思维和行为上更加接近于现代社会的公民,引导他们用主人翁的姿态,以各种各样的角色,主动参与家园建设,进一步有效激活乡村资源,不断改善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人气旺,事业兴。只要各地农村持之以恒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舞台尽情施展才华,就有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地实际又能发挥独特优势的乡村振兴之路,从而实现新乡人赋能、归乡人乐业、原乡人安居的共富图景。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林宇煌
审核:吴宁宁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