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外媒看宁德

人民网聚焦宁德:引凤筑巢 “弱鸟”如此腾飞

2024-08-21 11:19 来源:人民网

6年,经济生产总值连破两个千亿大关,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连得全省第一,曾经被称为经济“断裂带”的福建省宁德市正蜕变为“新增长极”。

“弱鸟”振翅腾飞的背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人才。日前,记者走进宁德2024年“宁聚英才·智汇闽东”人才活动周,试图透过这个搭建多年的招才窗口,一窥宁德的“人才密码”。

“对症下药”,遍寻英雄

宁德的崛起是伴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而来的。

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惠介绍,随着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材料、铜材料等产业成为地标,宁德实现从“老少边岛贫”到“全国百强市”的转变。

数据显示,2023年底,相关产业人才规模超7.38万人,仍有人才缺口亟待补足。城市飞速发展下,人们对生活品质和民生福祉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医疗、金融、规划等领域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

另一边,长年人口外流导致大量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沉寂的乡村韫椟藏珠,等待振兴。

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人才需求,给宁德的招才工作带来了挑战。

而宁德的答案是,“对症下药”。

基于自身产业、民生和乡村振兴等需要,宁德市先后出台修订了《宁德市“天湖人才”评价认定办法》等70项人才政策措施,围绕一个“三都澳人才”强市核心战略,实施三套人才评价办法,以59项操作细则为支撑,构建起“1+3+N”人才政策体系。

上至两院院士,下至本科毕业生,“天湖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将境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分为六类,最高给予住房补助80万元,对柔性引进人才最高给予93.2万元奖励补助。

针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城乡规划、市政建设管理、财政金融、文化旅游等六类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可连续5年给予最高6000元/月生活补助、60万元首套房购房补助。

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宁德配套推出12项操作细则,重点支持领军人才、乡土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宁德工匠,最高给予12万元奖励补助。专项支持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电商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市属国企类引进生、博士后科研人员、省创新实验室人才,加强各类人才引进。

面向全社会发出的“英雄帖”诚意满满,效果显而易见。6年间,宁德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从130人增至70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从1800人增至7000多人;高技能人才从1.2万人增至4.4万人,并聚集了福建全省近40%的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为宁德的蜕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仰望星空,引凤筑巢

尽管“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种类丰富,但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宁德能在“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仅是政策。开放包容的大胆尝试,让宁德得以“引凤筑巢”,占得先机。

城市产业“吸才”,宁德颇有远见地布局了新能源等前沿赛道,让宁德时代、上汽宁德基地、青拓集团、东南铜业等一批大型企业扎根本地,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链和行业优势,成为宁德的人才“吸铁石”。有了“佳木”,“良禽”自来。

而在宁德广大乡村,向有识之士开放的乡土舞台收获了焕新的田园。

四坪村的柿子树让旅游旺季延长了三个月。李泾荷摄

四坪村的柿子树让旅游旺季延长了三个月。李泾荷摄

去年,屏南县四坪村的柿子树带着老村“火”了一把。土墙黛瓦,老树古村,暮霭沉沉,炊烟袅袅,成片柿子树上挂满红果,如诗如画。“四坪喜柿”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最高峰时古村单日车次8000辆左右,人数3万人以上。

这一次“出圈”的成本竟不过三万元。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潘家恩是这次“爆款”的主策划之一。“以前村里的柿子到季就摘,这次我们提议乡属国企和村集体花三万包下柿子,留在枝头,结果把旅游旺季延长了三个月。”潘家恩介绍。

2017年,户籍人口400多人的屏南县四坪村常住人口已不足20人。潘家恩说,“我们眼里的田园‘是净土’,但在村民眼中‘净是土’。”

在屏南,有不少昔日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了不少理想主义者建筑梦想的“天堂”。一定程度上说,屏南一次次将舞台“让出”的信任,将人才与土地紧紧相连。

2015年,艺术家林正碌带着艺术理念敲开屏南县政府的大门,提出免费教农民画画。这个多次碰壁的“梦想家”得到了屏南县的支持,公益艺术教学在龙潭村起步。

龙潭村的农民们在林正碌带动下学起画画。宁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龙潭村的农民们在林正碌带动下学起了画画。宁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在林正碌的带动下,扛了一辈子锄头的村民拿起画笔,开始了对美的描摹,从而变得自信、开放。

2017年,屏南县成立了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林正碌担任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敞开胸怀“听劝能改”的老村,成了实干家们的“试验田”。

“三农”专家温铁军、复旦大学教授副教授张勇、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子劲、艺术家程美信等团队陆续引进,对多个“空心村”进行了整村改造。

业内“大咖”出手,使古村活化,人才纷至沓来。怀着田园梦的实干家在这片“试验田”中大展拳脚,改造古厝,引进业态,村子“活”了,百业更新。

不拘一格,脚踏实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宁德,‘人才’的范围没有身份的局限。”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在“宁聚英才·智汇闽东”人才活动周上提到自己的观察。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人才观下,宁德推行了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机制,有乡土情怀、志愿服务乡村的社会各类人才能以“特聘指导员”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

在“特聘指导员”这个人才济济的队伍中,不但有林正碌、潘家恩这样的艺术家、学者,也有率先在电商、乡创领域摸出门道的乡村主播、返乡能人、团队带头人。

电商主播成为特聘指导员,为村民带货。宁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电商主播成为特聘指导员,为村民带货。宁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据统计,目前宁德共选聘特聘指导员559人(团队),服务范围覆盖120个乡镇784个行政村。他们中近七成为体制外人士,约一半非本地户籍,大学本科以下学历也有近三成。

特聘指导员们往往通过项目领办、组团帮扶、订单服务、校地合作、定期研讨等形式,为驻点村庄提供民生保障、技术指导、策划运营、品牌打造等方面专项指导,扎扎实实用项目说话。

屏南“乡村+文创”、霞浦“摄影+民宿”、福鼎“白茶+旅游”等一批乡村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冒出,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为鼓励特聘指导员们多干实事,宁德推出“揭榜挂帅”项目支持,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为指导员们提供授信贷款,以解决创业创新中的投融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本地村民在火热的干事氛围中受到熏陶,成为善思考、能成事的“草根”人才。他们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与“新村民”们一起把田园“琢磨”出味来,创造乡村的多元价值。

古厝改造打开古村新生之路。图为林正碌(左一)指导四坪村文创空间改造。李泾荷摄

古厝改造打开古村新生之路。图为林正碌(左一)指导四坪村文创空间改造。李泾荷摄

龙潭村的老木匠们集体“出山”,参与“古村落保护计划”,以传统技法重修记忆中的榫卯古厝;身有残疾的村民沈明辉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卖画、参赛、教画,生活有滋有味;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江思林成了“新村民”,把生态农业的试验室落在田野,领着村民开荒复垦,试水农文旅融合项目,创收数十万……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探索下,普通人成为乡野主人公,曾经寂寥落寞的“空心村”成了热气腾腾的奋斗舞台。

“弱鸟”涅槃,人才,让宁德蝶变腾飞。

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