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连家灯火》:点亮生生不息的“引航灯”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连家船民告别了“上无片瓦,下无寸铁”的生活。
以连家灯为纽带贯穿全剧
这是一部以福建本土现实主义题材为蓝本创作的、真实感人的新编现代京剧。
曾几何时,在我省沿海一些地方,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终生漂泊在水上,一条长七八米、宽不足两米的小木船,便是祖孙几代人的家。家连着船、船即为家,“上无片瓦,下无寸铁”,被称作“连家船民”。
上世纪90年代,宁德一带仍有约2.5万名连家船民在海上漂泊。随着“造福工程”启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
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被称作“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得益于“造福工程”,村中2000多名连家船民分期分批上岸安置,告别“一艘破船挂破网、三代祖孙同一船”的海上漂泊生活,并通过发展渔业养殖、入股经营“海鲜一条街”、发展乡村旅游等,人均年纯收入从搬迁上岸前的不足千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真正实现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
20日晚,福建京剧院创作的《连家灯火》,作为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9届全省戏剧会演参赛剧目,在福州凤凰剧院上演。该剧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是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灯火’寓意着民生,我们的创作以‘连家灯’为全剧的形象种子。一盏油灯漂浮在阴晴不定的大海上,它是船民在海上生存的象征,那微弱的灯火,一个风浪打来就会消失在大海里,它是那么不堪一击,却又顽强不屈,生生不息。它是船民的引航灯、希望灯,是凝聚了千年世代船民奋斗精神的长明灯。”《连家灯火》导演韩宁告诉记者,“连家灯”是贯穿全剧的纽带,也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情感的重要支点。
剧幕一拉开,观众们看到,年幼的江海清与母亲在台风天的连家船上,面临一场生死绝境——一叶孤舟之上,无依无靠的母女,任由风雨肆虐,无处躲、无处藏,听天由命。这是千百年来每一个连家船民的人生。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劫后余生的江母,决定卖船上岸,打苦工供女儿上学,以改变命运。江海清不负母亲的希望,上了大学,毕业后可以在省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理说,她的个人命运已经改变了,但一次返乡祭父,却又将她的人生和连家船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用京剧讲述福建故事
《连家灯火》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赴下岐村采风。剧中主角“江海清”的人物原型,是福安市下白石镇党委副书记、下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郑月娥。
“连家船民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他们的生活是海洋文明的一个缩影。他们善良、勤劳、淳朴,对大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他们向往岸上彻夜通明的灯火,又无法忘怀孤舟上那一盏煤油灯。”《连家灯火》编剧、来自省艺术研究院的蔡福军说,灯火引路,这是引鱼之灯、照明之灯、救命之灯,更是希望之灯,照亮连家船民未来光明之路。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力求将最真挚的情感、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在舞台上,将‘滴水石穿、久久为功’的精神通过京剧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传递对基层平凡英雄的赞美与敬意。”他说。
在下岐村和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创作采风期间,主创团队参观了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主题展和溪邳村史馆。他们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尤其为连家船民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明显成效,以及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深深打动。
与亲历者的面对面座谈,使主创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到连家船民异地搬迁、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上岸后的幸福生活,更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我省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连家灯火》是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题材大戏,也是继《红土》《林祥谦》后,我院连续三届在福建艺术节的舞台上,将福建故事通过京剧艺术的形式带给福建观众,抒发时代心声。”《连家灯火》总策划、艺术总监,福建京剧院院长孙劲梅说。
“艺术节也是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的平台。以福建京剧院为例,《北风紧》《赵武灵王》等荣获众多国家级奖项的舞台作品都曾亮相福建艺术节。剧目、主创、演员通过福建艺术节的舞台不断成熟完善,走向全国。”孙劲梅说,《连家灯火》全部起用福建京剧院青年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张萌甘当绿叶助演,让青年演员有更多登台展示的机会,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干劲。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