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屏南:人才“活水”润乡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招才引智、拴心留人?近年来,屏南县扎实推进人才驿站建设,创建专业型、联谊型、创业型、综合型等4类人才驿站25家,常态化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互动交流、创业服务、孵化培养等“保姆式”人才服务,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校地合作引才聚才
远山如黛,溪水蜿蜒,山光水色遥相辉映;古厝遍布,土墙灰瓦,一砖一瓦古韵浓厚。双溪镇前洋村就坐落在这幅云烟满轴的水墨画中。
2016年,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张勇与这座村落结下不解之缘。张勇被当地的建筑营建布局所打动,决意在此践行复兴中国传统村落的理想,也希望把课堂搬进古村。
2018年,随着复旦大学本科生书院教育基地落户前洋,前洋校地合作人才驿站应运而生,成为古村复苏的重要载体。
在人才驿站的推动下,竹编工艺展示馆、古陶瓷展示馆、复旦书院文化艺术中心、金石篆刻馆、百草园影像馆、笔汇书画馆等学术交流基地先后建成;《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课程及系列讲座同时落地,各路学子或通过“云课堂”,或亲临实地,体验别具一格的田园风光,感悟前洋的历史人文。
在张勇看来,人才驿站是深化校地合作成果、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借助这一平台,古村落保护与美育、教育等元素结合得愈加紧密。
无独有偶,在屏城乡前汾溪村,桥头村尾、田间溪畔,随处可见学生架起画架,执笔描摹落日余晖、乡土风情。这是前汾溪谷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日常写生创作活动。
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该驿站通过开展文艺创作、艺术交流、设计创新、公益美育等活动,打造以“乡村美育”为核心的研学文旅产业新业态。截至目前,已接待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外60多所院校300多批5万多人次开展活动,有效带动县域研学旅游发展。
通过发挥人才驿站引才聚才“磁场”效应,校地合作助推文创产业发展成果加快转化,公益写生教学、原创音乐会、文创集市等系列活动为古村增添生机。同时,人才驿站搭建起投资兴业平台与创业孵化基地,整合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打造47树、檀舍、喜鹊园等特色艺术空间62家,衍生出“云村民”“喜柿季”“视频共创”等创意做法,助推乡村旅游出圈出彩。
搭建人才“加油站”
“乡村建设应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人工环境回归自然环境,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良好的生态是一种动态更新的关系,是基于各个关系链条所形成的相互依赖、互相生发的网络。”近期,熙岭乡四坪村人才驿站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经验交流活动。
不久前,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成员到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和成都市浦江县铁牛村学习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回到屏南后,团队成员迫不及待地将学习体验期间的所见、所思、所感分享给在地人才,大家共同探讨屏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交流生态社区的创新方法。
“通过举办这样的人才沙龙,不同地区的乡建乡创实践者能够相互交流,产生更多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机会。”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梁莉说。
引才纳智固然是先手棋,人才培育也同样重要。为把人才驿站打造成在地人才的“加油站”,屏南县坚持建强阵地、引进资源,让乡村人才在学习中增强本领。
走进屏南电子商务产业园人才驿站,服务大厅、咨询室、多功能会议室、培训室、企业产品展馆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集农产品展示、电商培训、孵化、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及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当年,田小宇、杨晨芬、卓萍萍、苏丽清、陆泽华等年带货量累计亿元的主播就是从这里走出的。
“这是我们本地种植的羊肚菌,菌肉肥厚,纹理清晰,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而今,驿站内的新人主播正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手中的农特产品,他们期待接过接力棒,带动特色农货“出山出圈”。
为专注培育投身电商创业的有志青年,屏南设立电商人才专项培训经费,聘请专家团队回乡办培训,推动从业者了解行业前沿、提高带货技能,同时无偿提供声卡、补光灯等直播设备。
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等方式,当地已累计培训学员5000人次,将芙蓉李、羊肚菌、鹿茸菇、茶树菇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推广到300多家电商销售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在人才驿站标准化、规范化运营管理上持续发力,加强不同片区人才驿站互访交流学习,探索多站联合、多站联动机制,进一步沟通、联系、凝聚各类人才,推动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屏南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林诚说。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