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县市新闻 福鼎新闻

西昆脉动

2016-03-08 10:39 来源:宁德网 苏晶晶 王志凌

1-2

西昆乡贤出资制作“至圣裔”新牌匾,旧的牌匾作为该村文化珍宝妥善珍藏。

宁德网消息(记者 苏晶晶 王志凌 通讯员 蔡雪玲 文/图)西昆,江南孔裔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深居福鼎市管阳镇群山之中,远离尘嚣,宁静悠远。这里的村民世代耕牧山田,以农为生,与别处农村似乎并无大区别。但作为远近闻名的孔子后裔聚居地,该村的屋舍民风都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文化古风,仁义亲尊,温良恭俭,传承数百年不息。而今,这个文化之村正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以多样的方式,继承传统文化精粹,发扬传统美德光华,并以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文化丰富一村内蕴,浸润一方产业,吸引各界有心之人,让西昆的传统与发展逐渐融合,折射熠熠之光。

近日,记者走进西昆,看一眼屋舍街巷留存的文化形式之美,听一段孔家圣贤传承的文化内涵之美,感受该村以文化立村、文化立人的独特发展之路。

承家风传统复兴

细雨中的西昆山野笼罩在一片云雾中,清冷中更增一分朦胧。崭新的牌坊立在村口,让外来人一下便能感受到文化气息;庄严静穆的孔庙,斑驳的外墙高檐尽显岁月印迹;乌瓦木柱结构的古厝,伫立一侧,平添古意。

“感谢天地孕育之恩,感谢国家护佑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沿着村道行至一幢民房附近,隐约听见一阵阵童声传来。原来是参加“西昆国学冬令营”的十多名孩子在饭前正规规矩矩地吟诵《感恩词》。他们吟诵完毕后,便有序地打饭、夹菜,遵循着“食不言”的传统默默吃饭。这些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仅3岁。

经典诵读、礼仪学习、茶艺、武术、古琴、书法……在冬令营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习内容,这是对孔子曾授弟子“六艺”的一种延续。通过这些文化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孩子们的变化,每天都看得到。这说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培养行为习惯很重要。”本次冬令营的负责人万立春介绍说,每次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他们沿袭古人注重“童蒙养正”,不急于将知识输送给孩子,而是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导,每个孩子的认知、行为都会产生明显变化,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在儒学之风犹存、文化气息浓郁的西昆,这样传统的教化行为日日如是。孔氏至今仍是该村的名门望族,引领着该村数百年的民风村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提倡的一些普世价值观作为孔氏“家风”,一直传承着,如今又逐渐被复兴。现在,每年9月,西昆村都与全球同步举办祭孔大典,且从2008年开始,该村为沿袭先祖的思想精粹,传承国学经典,先后创建了德成学院与孝行之家,设立国学阅读室等方式,逐渐重新将传统文化之美呈诸世人。

兴产业活力初绽

孔家白茶、国学文化、世博茗茶……孔家作坊是西昆村最大的茶企,是乡贤孔庆德返乡创业所建。它的企业文化内涵别具一格,经营理念也颇显与众不同。

“家乡资源这么好,现在形势也不错,利用得当效益很明显。”孔庆德的妻子陈笑云介绍说,他们夫妻二人早年离乡,在广州经营一家茶叶店长达18年。2011年,经镇、村两级干部的几番邀请,他们决定回老家开厂制茶。西昆有着得天独厚的种茶优势,5000亩茶园常年经受云雾浸染,生态、绿色,品质优良,是晒制白茶的上等原料;而孔氏亦有数百年的种茶传统,早在明清时期就为曲阜孔府专供白茶。有天时、地利,还有人和,孔家作坊担着以文化兴一村产业的重任,落地开花。

为将“云雾茶”的好品质呈现给世人,孔家作坊以“良心”为商,求质不求量,坚持采用春茶、荒茶为原料,凭借多年茶道经验,制定一套精细的工艺流程,力争做到不含一丝杂质……这些严谨的经营理念让孔家白茶在福鼎白茶大潮中稳占一席之地。目前,孔家作坊的发展已渐上规模,每年产出250多吨白茶,销往广东、安徽等地,并建立了多个直销店,让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产业利群众。孔家白茶与西昆的文化之名相融相长,逐渐被世人熟识,直接创造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我这厂里的工人,从种植到生产全都是本村人。”陈笑云笑着说,丈夫孔庆德有故土情怀,希望能多为家乡人做些事。如今,他们厂里可解决30至50名劳动力,可得工资至少3000元。如此一来,乡亲们既可在家门口卖茶又可做工增收,宜农宜工,一举双赢。

茶企带头,农产渐兴。近两年,以孔家作坊为主要,以茶产业为中心,西昆村的农业产业从萌芽到生长,风头正盛。除了茶业,西昆立足自身的生态优势,借助文化旅游东风,还挖掘出红米、太子参、粉丝等极具地方风情的农特产品,以成立合作社、注册公司等多样形式,风风火火走上产业兴村之路。

归人心源远流长

作为孔子后人聚居的村落,西昆的传统文化风气吸引着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到此游玩、停留,甚至定居。

年过不惑的张厚定是一位老板,浙江苍南龙港人。提起西昆,张厚定只用简单的“安静”、“淡然”、“超脱世外”几个词来表达感想。2008年,他带着三个孩子参加了西昆第一期国学夏令营,至此与西昆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孩子还小,但不长的时间,他们的变化让我觉得意外。”张厚定说,当时,他的3个孩子分别为5岁、6岁、7岁,在家中备受娇宠,一些行为习惯有待完善。参加西昆的夏令营,他常陪护一旁,看着孩子们慢慢变得守礼,渐渐懂得谦让,他在欣慰之余深感正确引导的重要。从此,他和家人频繁往返西昆和龙港,甚至将最大的孩子留在管阳上学,如今已升初中。

“忙忙碌碌过日子,有时会觉得混沌。需要一个像西昆这样的地方让自己沉下心,保持清醒。”张厚定说道。7年来,张厚定凭着一颗单纯的喜爱之心,与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力所能及地帮助复兴西昆传统文化、协助夏令营、冬令营的举办,宣扬国学。

若说张厚定还只是将西昆作为第二个家,那么同样来自浙江苍南的毛增财夫妇则是彻底以西昆为家。夫妇二人以教书为主业,以售卖西昆土特产品为副业,在此定居的小日子过得也甚为惬意。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年迈的父母也接到西昆颐养天年。

“从北京到江苏到陕西再到西昆,这一路走过来,在西昆才觉得有暂时安定的想法。”毛增财笑着说,从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北京的一家央企工作,而妻子杨梦婕则回陕西教书。两地分居的日子让毛增财深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他去了陕西创业。2015年,通过在西昆当义工的姐姐,毛增财第一次走进西昆,一眼就被这里的环境、民风吸引。借着为德成学院授课的契机,他便留了下来。不久之后,妻子杨梦婕也随他安家西昆,并在管阳十二中继续当老师。“其实这就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我追求得简单,也就喜欢这样清净的生活。未来还没定性,但目前,我的家就在这儿。”毛增财感慨地说。

西昆自8年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年迎来送往全国各地的家长、学生、游客近2000人。这个小山村的宁静、文化都散发着独特魅力,不断吸引着一些人到此“朝圣”,扩大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吴圣锦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