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县市新闻 蕉城新闻

霍童:老区古镇的致富“精”字诀(2)

2015-12-06 15:53 来源:宁德网 郑雨桐

分类推进 精准破题

强“造血”,巧“滴灌”,披荆斩棘助脱贫

“输血”更“造血”,分类推进出成效;“漫灌”转“滴灌”,精准破题促开发。

霍童镇老区基点村坑头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坑头老区人民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

然而由于恶劣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坑头村一度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600元。

“那时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路难走,卖粮食全靠肩挑。”坑头老村干谢良胡告诉笔者。在一段较为漫长的年岁里,老区人民为了摆脱贫困,付出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了帮助坑头村脱贫致富,镇、村两级干部帮助对接了上级有关部门,致力解决坑头“五通”工程,打通隔绝致富之路的“屏障”。

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和当地群众的努力下,坑头村于1999年率先实现了“五通”工程。

“五通”夯基础,产业促发展。霍童镇充分利用坑头山高、水好、空气新、土壤优的特点,从2008年起在坑头村试行、推广种植茶叶,发展主导产业。如今,这个808人的山村已有茶园4000多亩,其中高优茶园1400多亩,全村人均茶园达5亩以上,茶产值870多万元,并建立了茶产业园加工区,2014年人均收入达13200元,是2000年的近5倍。

同样收益于“分类推进”思路的还有八斗畲族老区村。精准扶贫,基建是关键,产业是关键,扶志同样是关键。

“2002年的时候听说脐橙赚钱,村里就从外面引进了脐橙。但由于技术落后,资金有限,种植的情况并不理想。这次尝试也让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大降低。”村支书章金英说道。八斗村建村初期,电灯、电话、电视、自来水都没有,村民们思维局限于当下的贫困现实,仅有的几次简单尝试,也因技术不精、信息不通而失败告终。

作为老区村,各级党委、政府往往也会有政策、资金扶持,然而这种“输血”式扶贫并无法摆脱八斗村贫困的根本,只有重振致富信心才能帮助畲族群众走出困境。霍童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为此作了许多努力。

“扶贫”先“扶志”。从2005年起,省民盟结对帮扶八斗村至今十年如一日,并在市、区民盟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不仅帮助解决了“五通”工程,让村民能更多与外界接触,了解信息,振奋士气,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还引导八斗村立足实际,靠山吃山,充分挖掘当地优势和特色资源,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并邀请农科院、农林院的专家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要不是政府不停地鼓励我们,并且帮助我们结对了单位、对接了技术,我们也很难坚持种植下去。”果农蓝赛明在农科院的技术扶持下,对脐橙种植有了信心和心得,一口气种了七八百棵果树,一年能收获40000多斤,再加上种植茶叶,可谓收入颇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找症结、号准脉。在分类推进的思路下,有的村以加快改善基础条件为主;有的村以鼓励村民增强脱贫致富信心为主;有的村则实施整村搬迁、造福工程……各有所重,分类攻坚,霍童镇这一做法转以往“漫灌”为“滴灌”,让精准扶贫这滴“水”准确地滴在每个村脱贫致富的桎梏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霍童镇除了注重资金、项目的帮扶以外,还重视对贫困户的产业技能培训,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共培训劳动力1300多人,培训的学员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如邑坂村村民通过这些培训,发展池塘养殖、反季节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不但提高了经济收入,更是为镇里的“菜篮子”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责任编辑:叶朝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