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教育发展惠民生
宁德网消息(吴加元)挖掘机上下挥舞,运输车往来穿梭,6月21日,在茗溪小学迁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茗溪小学校长肖作宜向笔者介绍道,该项目是我县和福鼎市“大手牵小手”对口帮扶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县“大会战”重点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7238.98万元。新校区建设按照省示范学校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学校将设置36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620人。
近年来,寿宁县秉持“扶贫先扶智”的发展理念,把创建教育基本均衡县作为提升该县竞争力、经济跨越、构建和谐社会、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大事来抓,有力地推动该县教育事业上新的台阶。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2008年初,寿宁提出“教育强县”发展战略,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首要工作和头等大事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大教育投入、奖教奖学、营造重教氛围等方面迭出重招。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县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年均递增25.2%,全县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2569.3万元,消除危房57314平方米,新建、改扩建、维修校舍面积93887平方米。仅2011年至2013年,该县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99亿元、2.36亿元和2.42亿元,分别占财政预算支出的28.2%、25.1%和19%,达到国家核定标准。5年来,建成18座学生宿舍楼和食堂,改造校安工程项目38个,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城区和南阳副城区,新建寿宁第六中学、实验幼儿园东区分园和南阳智华中学。2013年以来,通过改造电大校舍办实小分校等办法,对城区小学进行扩容,共接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200多人,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日前,东区幼儿园和寿宁四中(智华中学)已投入使用,茗溪小学新校区计划今年开始招生。全县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优质生源:回流本地
从1998年至2007年,寿宁教育走入低谷,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家长们对教育失去信心,纷纷把子女送往县外名校就读,致使全县中考成绩优秀学生几乎外流。雪上加霜的是许多优秀骨干教师也跳槽易主,大量流入宁德、福州等地。如何留住优秀教师与优质生源?怎样挽救教育颓废的局面,成了县里最急需解决的民生大事。
该县政协呼应民众呼声,迅速展开了专题调研,通过提案、专题协商,就振兴教育事业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2008年,由县政协牵头南下北上发挥乡贤力量,筹措资金,组建了寿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成立“寿宁县教育发展基金会”至今已募集到基金4620万元,到位基金近2210.9万元。此外,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14个乡镇纷纷设立了“奖教助学”基金,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
基金会成立之后,奖励的范围不断扩大,奖励的资金也在不断地增多。2009年,寿宁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奖教助学53.615万元、496人次;到2013年,奖教助学金达208.2万元、917人次。6年来共发放奖助金2302.15万元,奖励教师、学生5000多名、特殊困难的高中和大学生360名等。
奖学、助学留住了当地的优质生源,寿宁广大家长不再把孩子送到外地就读。几年来,高考成绩每年均取得新突破。
此外,该县还先后制定实施《寿宁县中小学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寿宁县中小学行政班子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等提升老师整体素质,开辟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让教师安心工作。
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和政府为均衡教育作出的努力使前几年大量学生外流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扭转,并出现了在外就读学生回流的可喜现象。几年来,高考成绩每年均取得新突破并实现质的飞跃。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
寿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师资队伍纳入全县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统筹考虑,制定实施一系列人事管理办法,全力推进人事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开辟教育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教师考核进城”制度,促进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和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和落实城区中小学与山区学校实行“校对校”交流帮扶制度、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的服务制度。推行“中心校教师支边轮岗”制度,促进边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提升教学质量,该县实施“校长(园长)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成立11个“名师工作室”,培养造就了一批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从2012年至今全县教师共有9200多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目前有各级骨干教师506人,其中市级以上459人。在职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19名教师入选宁德市名师及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入选人数居宁德市前列。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