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县市新闻 霞浦新闻

霞浦“六位一体”建设亮点扫描

小康梦在春天里绽放

2016-04-06 14:58 来源:宁德网

小马:打造美丽乡村大名片

清明时节,万物生机。烟雨幕下,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如诗如画、钟灵毓秀。

穿街过巷,那些蕴藏历史气息的古老建筑,装点着现代化的色彩,从历史中来,又往“历史”中去。

滩涂侧畔,古韵新村。美丽乡村的发展梦想,赋予了小马村崭新的生命力——今年,小马村入选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名单。

古樟公园,偶遇村民张成钿,听他说道一番“小马”之变,甚是欣慰,亦深感此趟走“马”观花之行不枉。

“变化很大,又保留了许多旧时印记。总之,我越来越爱如今这个‘美丽乡村’了。”老张在村里生活了55年,见证了村子变迁发展,生活越过越是滋润,说起过往种种,喜上眉梢。

小马村背倚黄瓜山,东临东吾洋,是个半海半农、畲汉同居的传统村落。全村共有460户,1900多人。

依山傍海,吃穿不愁。依靠传统农业和滩涂渔业,小马村民这些年生活勉强过得去。可发展应止于此?农村内涵应囿于此?不然。

近年来,宁德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为小马村指引了新方向,打破了“小农”桎梏。“小马”开始“疾驰”。

小马村最为鲜明的特色,便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依傍闽东地区迄今为止唯一经科学发掘的史前时期贝丘遗址——黄瓜山贝丘遗址,还拥有国内所知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建筑——海埕汐路桥,更具明时期抗倭古城堡、古官道和千年古樟树群以及沩仰宗初祖灵祐大师的初修道场清潭寺等古迹。

手捧“金娃娃”,如何使其发挥效益,促进村子增收、百姓致富?该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为契机,勾勒了一个“生态、宜居、宜业滨海新村”的美好蓝图。

“我们注重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好’,以‘看得见’的资源展现‘看不见’的文化底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主任张加惠反思了多年的发展,总结出适宜小马村的经验。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小马村首先对古城堡、古民居等进行修缮,对古樟树、古榕树等加以保护,并邀请上级相关部门专家指导规划设计,让村容景致、历史文化与“乡愁”互为融合、协调,以小马村独有的文化内涵,来展现“看不见”的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好”,更要“发展好”。该村随后又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并完善了村道拓宽、内河及路灯景观改造等基础配套,细致打磨每一处细节。

“古”与“新”的命题中,小马村更是锦上添花,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村头公园、玄壇湖、港湾式停车场等项目,独具特色。

这些大手笔精心绘就,总共花费了500多万元,这对村子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所幸,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小马村“美丽乡村”建设高度支持;乡贤对家乡事业鼎力资助;村民更是热情参与,投工投劳,尽自己所能为村庄发展尽一份力。

与此同时,该村还积极引导村民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浅海滩涂养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形成了青梗花菜、马铃薯、大白菜、红心蜜柚等特色果蔬基地,以及高位池对虾养殖、浅海鱼蟹生态养殖等滩涂经济产业。

“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的碰撞,让小马村华丽转身“白富美”,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8000多元。

短短几年,“小马”变了,变得生态悠然、变得韵味十足、变得令人向往。越来越多人到村中参观旅游,在走“马”观花中,感受“闲适生活”,感受古村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将小马村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名片’,更要将其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沙江镇镇长叶小舜说道。“十三五”的开局,为该村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如今,小马村又“马不停蹄”地规划建设黄瓜山贝丘遗址旅游景区和汐路桥滩涂旅游休闲景区等项目,并设计规划滩涂“渔家乐”的乡村游精品线路,向有品味、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滨海旅游新村”目标继续疾“驰”。

三沙嬗变

平坦宽阔的沿海步道;楼房的外墙修饰一新;街头绿化公园干净整洁;三三两两的居民正惬意地享受着春日艳阳的温暖,在公园、步道上散步嬉戏。暮春时节,记者来到霞浦县三沙镇五澳景观绿化工程项目,看到了这一幅幅令人心动的场景。

“以前啊,这边完全另一幅景象,道路坑坑洼洼,垃圾随意堆放,我们从来不往这边走的。”正牵着小孙子在街头公园玩耍的李大爷谈及今年以前五澳码头的“脏乱差”景象,频频摇头,满脸嫌弃。“没想到才几个月时间,变化就这么大,要不是我从小就在这边长大,还不敢认了。”李大爷乐呵呵地说。

对家乡变化如此之大感到欣喜的不止李大爷一人,其他群众也都有同感,“现在的三沙越来越让人舍不得离去。”

三沙镇镇长刘建松告诉记者,针对五澳码头周边“脏乱差”问题,该镇于去年12月底动工建设了五澳码头景观带项目,总投资达900多万元,共包括临海房屋立面改造工程、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1.5公里人行道及景观绿化工程、五澳口填方及丽景公园建设工程等,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极大地改善和美化了五澳码头周边的环境,树立了市级小城镇的良好形象。

不仅仅是五澳口景观绿化工程建设,近年来,三沙镇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城乡基础配套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新三沙”。2014年底,该镇按照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统一行动部署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幕。

近年,三沙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完善镇域内各项基础配套设施,相继完成10多公里沿路景观带工程、金洋至古镇沿线亮化美化工程、集镇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且镇政府和31个村(居)委会签订了环境卫生整治责任状,投入70多万元,在各村建设了大型垃圾池,各村聘请2名专职保洁员定时保洁村(居)卫生,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全镇每天40多吨农村垃圾,得以定时清运、及时处理。昔日脏乱的滨海渔村,彻底改变了模样,露出靓丽的容颜。

同时,三沙镇始终坚持“人居优先、完善规划、补足短板、改造提升”的理念,立足港口、对台、渔业、旅游等优势,致力于打造“渔港经济区”。顺来发、正冠等远洋捕捞船队规模达到16艘,年远洋捕捞量可达1.2万吨;紫菜养殖面积3.4万亩,年产值达2.13亿元。积极对接台湾水产品中心的集散作用,主动做好对台商贸对接,并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形成以钦龙食品、皓大工贸、鸿华水产等为龙头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年产值达5.9亿元。2015年台水中心产值达17亿元。

这个镇还充分发挥滩涂摄影的品牌效应,打造三沙滨海生态摄影旅游观光带,形成了小皓、东壁、花竹海上观光、摄影为一体的滩涂摄影点和古桶、留云寺、烽火、南太姥等滨海观光旅游休闲区,每年吸引前来摄影观光的游客12万人次,带动地方第三产业1.5亿元。

钦龙水产:海水“搬”进厂房 渔业转型升级

4月2日,记者在位于霞浦县三沙镇小皓村的霞浦县钦龙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内看到,一个个呈八角形的养殖池依次排开,池中密密麻麻的鱼儿伴随着水流声正在欢快游动,一条条长得十分肥美。与传统养殖车间不同,这里没有常流水设施。那么没有海水资源的地方如何进行海水鱼的养殖?

公司董事长洪春寿告诉记者,工厂化养殖实现了海水的可循环利用——安装封闭的循环水系统,90%的水循环利用,10%利用综合生态生物池处理,做到废水零排放。“我们只要一次性从邻近海区运来海水,就可以养一年甚至若干年,就像把大海‘搬进了’厂房。”

养鱼先养水,决定鱼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就是水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就是通过水处理设备将养殖水净化处理后再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目的的养殖模式。这种方式不具备传统养殖的流水设施,每个养鱼池之间互相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水系统,可随时根据需要将池内的水输送到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输回养殖池内。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掀起了新一轮的水产养殖革命。洪春寿介绍说,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养殖病害频发,传统的养殖生产存在巨大的威胁,已成为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循环水系统养殖方式恰好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尽管相比传统渔业投资巨大,但此种方式对水温、水质、病害控制却更容易,成了我们公司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一个大胆的尝试和试点。”

在采访过程中,恰巧碰上来公司采购石斑鱼的菲律宾客商吴先生。从事水产生意多年,吴先生信息灵通,哪里有价廉质优的鱼,他总会及时知道。“我是经朋友介绍来这边的,原本只是想来看看,结果发现这边鱼的品质不错,打算进一批到菲律宾。”吴先生说。

“循环水养殖相当于人为给鱼儿还原了一个类似大海养殖的生态环境,所以鱼肉质鲜美,口感上乘。”洪春寿介绍,也正是因为可以人为地控制环境,养殖产品的收获和上市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

创建于2013年的钦龙水产养殖公司虽然2015年才动工建设,但一期项目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1000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和120多个养殖池、10套循环水设备、2100吨级海水与淡水蓄水池。现已投放龙胆石斑鱼、珍珠龙胆、斑石鲷、真鲷等半成品鱼及小鱼苗10万多尾。下一步,公司还将启动与工厂化养殖配套的1万吨级冷库及名贵水产品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扩建。“我们现在还没有投产,但已经陆陆续续有很多客商来谈,销路一般是不愁的。”洪春寿满脸自豪地说。

崇儒:电商牵头 销路不愁

4月2日,虽然是星期六,但在霞浦县崇儒畲族乡电商平台服务大厅内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一台台电脑前,大学生创业者和种植户们正通过淘宝、阿里里巴巴上网店与全国各地的客户交流着业务。

崇儒畲族乡是霞浦县的农业大乡。近年来,该乡进一步加快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但随着农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何将这些农产品销售出去,使之变为企业、农户口袋中的“真金白银”成为了该乡经济发展的面临的考验。

“国家提出的‘互联网+’的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此,我们开始尝试构建乡级电商服务平台,通过电商服务平台搭起一座市场需求方与本地供应方的桥梁,从而解决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崇儒畲族乡党委书记林庆平说。

2015年3月,崇儒畲族乡电商服务平台正式建立。平台运营的负责人是80后返乡创业者江一帆。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江一帆和他的团队将第一把火“烧”向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绿竹笋。

崇儒绿竹笋肥嫩清甜,品质优良,但由于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多年来始终是“叫好不叫卖”的尴尬局面。一斤优质的绿竹笋批发商收购价仅2至3元,价格远远低于市面上同类高端产品。

为了让崇儒绿竹笋实现“华丽转身”,江一帆和他的团队在通过网络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知名度的同时,对种植企业和种植户进行了质量管控培训。采摘时间、保鲜处理、运输方式……甚至连展示图中绿竹笋的拍摄角度都进行了严格要求。“只有好中选优,用最优质的绿竹笋形成最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才能砸开国内外的高端市场。”江一帆说。

在电商服务平台的帮助下,如今,崇儒绿竹笋已从过去的“养在深闺人不识”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内外星级酒店餐桌上的极品美味。一斤优质的崇儒清水绿竹笋网上售价已达21元左右,身价翻了近十番。仅去年,崇儒畲族乡电商平台就为当地企业和农户销售绿竹笋100余万元。这些绿竹笋不仅销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还飘洋过海销往美国、新加坡、加拿大。

通过一年的运营,如今崇儒畲族乡电商服务平台的运营已迈上正轨,东孚农庄、中御园、三月三、畲香坊等12家农业电商企业及15家创业团队先后入驻该平台。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创业者也加入到这个团队中。“在学校学的是电子商务。现在回到家乡,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家乡发展出上一份力,这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陈丰笑着说。

据了解,去年,崇儒畲族乡电商服务平台共跟踪完成项目30多个,实现网络销售业绩120余万元,有效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品质提升,从而推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仅去年,该乡就有近千户农业种植户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下一步,该乡还将进一步加快提升“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走出一条山区畲乡三农突围之路。

“今年电商服务平台的销售的农产品种类将进一步拓展,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翻一番。”江一帆信心满满地说。

长春:山地养出新“高位”

传统养虾,利润不高,且风险大。

霞浦县长春镇却化地为池,利用200多亩山地,打造出南美白对虾“生长乐园”,亦打造出武曲村2700多群众的“致富基地”。

4月2日,记者在长春镇武曲村高位池养虾基地看到:48口高标准高位养殖池鳞次栉比,池水中隐约可见畅游的白对虾。池内增氧机正不停运作,工人们或抛洒饲料,或观测水质,四处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福润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学武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些都是标准化高位池。池底呈锅底形,铺上地膜,并陈设排污口,便于污物集中排放。池子上方还搭建了控温、加温的塑料棚,实现反季节养殖。

“以前是靠天吃饭,刮大风、下暴雨、害虾病……一年辛苦可能就此白费。”此前,韩学武如同村其他人一般,以近海养殖、捕捞过活,一年赚不了多少钱不说,还要承担极大的风险。

2011年,正值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推广,韩学武从中发现了商机,从村里流转了几十亩的土地,成了“先行者”。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优良虾种之一,虾壳薄、肉质好、生长快;而高位池养殖又能充分发挥山地优势,有效控制养殖风险。

这一尝试很快就让韩学武尝到了甜头,也引起了长春镇党委政府和其他村民的注意——长春镇武曲村山地面积大,被内、外海“拥抱”,地理环境优势明显,极其适合推广高位池养白对虾。

不久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牵头下,长春镇高位池养虾基地诞生,以韩学武的福润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导,采取“统一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与武曲村102户群众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发展。

山地农业开发,科技引领是关键。在公司原有的基础上,该基地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不仅聘请生物专业专家指导创新养殖技术,对虾病严加管控;还充分利用有益菌对养殖废物进行分解,促进水体营养物质循环;并在池塘对角设增氧机,池底铺设微孔纳米管充气,优化养殖环境。

优异的条件,为白对虾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相对于传统养殖一年一茬的养殖方式,该基地实现一年可养殖2-3茬。同时,每茬亩产量由原来的1500公斤提升至3000公斤。每亩年利润可达14万元(两茬)。

短短5年,基地就扩建至200多亩,实现年产值近7000万元,产品远销江浙沪一带,并发展起其它优质水产品养殖、育苗、销售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

“我们推广高位池养虾这一山地农业,落脚点仍是实现农民致富。”长春镇党委书记卓强说道。

为此,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农民可以土地入股,按照占股比例参与利润分红,有效整合武曲村闲置土地资源。同时,基地还雇佣村民,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村民吴廷纪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此前他一直靠种水稻为生。得知基地可以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他立即将自己的1.8亩土地入股基地。

如果是单纯出租土地,一年收益可能只有近千元。如今一年公司分红可达5000多元。同时,他还在基地里打打小工,一天工资200元。这样算下来,月均收入过5000元不是问题,一点都不比在外打工赚的少,还可以照顾到自己的家人,别提日子多舒心了。

涌山 林下经济“牵手”休闲观光

春光明媚,微风和煦,走进松城街道涌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大池塘,池中央一座仿古凉亭悠然而立,村民的房屋绕池而建,呈弧形展开,村后森林茂密,村庄干净整洁,古树老村,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一幅春暖花开、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

“现在和四年前对比,变化太大了,我还以为进错村了呢!过去随处可见的垃圾山、臭水坑现在都不见了踪影,崭新的垃圾箱、粉刷过的墙壁让人耳目一新。而原来的垃圾场、荒草地,现在变成了文化休闲广场,还种植了樱花、荷花、紫薇、黄花槐,太美了!”第二次来涌山村的游客刘恩芳对眼前看到的景象很是惊讶。

“现在不仅环境好了,旅游设施和项目也多了,很适合周末过来游玩散心。回去后我一定要推荐家人和朋友也来走走。”刘恩芳笑着说。

涌山村位于县城西南边,距离城关13.6公里,全村有269户、875人,森林面积达6646亩。过去该村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村民收入水平低,环境更是“脏乱差”。近年来,涌山村两委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整治乡村环境为突破口,深化“净化、美化、亮化、序化”工程,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基础配套,打造美丽乡村。

“为了让游客来到村里有所玩,有所乐,涌山村以合作社入股经营的模式,办起了‘农家乐’。‘农家乐’里建有赏花区、烧烤区、采摘区、农活体验区和林间步道,可以给旅游提供多种多样的休闲选择。”涌山村支部书记林志强介绍,从3月中旬开始试营业后,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高峰时多达200多人,比村里的常住居民还多了不少。

靠山吃山,涌山村还立足生态、林地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为有效利用林下资源,松城街道引进亿冠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林下“三七”和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在亿冠食品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和村两委的支持下,2015年涌山村15户村民组建了霞浦县涌山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贫困户12户,占20%股份),立足发展药材种植实现精准扶贫,租赁杨梅岭国有林场林地,投资180万元,树下种植三七“100”亩。预计“三七”年产值约20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12户贫困户户均可每年增加收入1.3万元。

“林下经济+休闲观光”为涌山村经济发展、村民增收打开了一扇希望的“大门”。对此,曾经的贫困户,63岁的林宗盛感受颇深。

“以前收入全靠种些农作物。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生活那叫一个苦。家里唯一和电有关的只有电灯。虽然什么都缺,但水桶倒是有10多个。为啥买那么多桶?因为屋破没钱修,下雨天只能用桶在屋里接水。”

这些年,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林宗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时,我在亿冠食品有限公司的中药基地当管护员,一个月工资大约1500多元。余下的空闲时间,我就在‘农家乐’中浇浇花种种树,还能有一笔收入。去年,我的收入达到近2万元,这在原来是不敢想象的。”林宗盛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随着收入的提高,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他家添置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而在今年年初,他还重新翻新了屋顶。“村里发展的这么好,我打算努力几年,到时把房子重新再装修下,那时候生活就更好啦!”林宗盛憧憬未来。

责任编辑:吴圣锦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