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县市新闻 霞浦新闻

霞浦县“六位一体”建设侧记

农业强 乡村美 农民富

2016-04-06 15:05 来源:宁德网

4-2

4-1

桃花红,柳儿绿,菜花黄。春光明媚,惠风和畅,走在霞浦乡村,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处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霞浦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农村“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领导、主动作为,坚持以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千亩设施农业、山地农业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质效提升,以扶贫攻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发展,基本实现农业更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共建美丽霞浦、共享富裕文明的追梦之旅由此扬帆启航。

小城镇建设——

大手笔绘就美丽图景

每当夜幕降临,霞浦县牙城镇凤凰广场霓虹闪烁,热闹非凡。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广场舞者裙舞飞扬;孩子们踩着滑轮,自由穿行……

“是小城镇建设让牙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变得更宜居宜业,人气商气更旺了。特别镇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配套和垃圾中转站等的建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心了。”当地群众感慨说。

牙城小城镇变迁是霞浦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霞浦县把小城镇修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示范路径和有效途径,按照“规划先导,基础先行,产业配套,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项目带动,加快综合开发,全面推动小城镇试点工作,不断增强集聚能力,加快打造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大镇等宜居宜业城镇,提升城镇化水平。目前,共实施牙城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三沙、长春、溪南三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规划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引领、导向和目标。该县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发展布局,及时对各试点小城镇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做好小城镇总规、控规及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溪南半岛产业板块,以溪南临港产业为中心,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打造机械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板块;东冲半岛旅游板块,大力发展滩涂摄影、滨海旅游、海岛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梦幻海岸、休闲天堂”旅游品牌;三沙港区对台板块,大力发展台贸物流、水产品加工、不锈钢等产业,打造商贸旅游的对台板块。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必备条件。霞浦县加快改善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千方百计补足补齐水、电、路等小城镇建设短板。2015年,4个省市级小城镇仅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9.15亿元。

产业项目,是保障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该县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思路,结合各小城镇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建设各类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项目、人口的集聚,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长春镇以水产养殖加工新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培育和引进了一嘉海带苗业、金泉泰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和格通汽柴油发电机等产业项目,尤其是全力服务霞浦核电项目,加快安征迁,确保项目顺利动工。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成果惠及广大民众。该县坚持民生优先,把更多的资源、财力向民生倾斜,统筹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牙城造福工程和新农村住宅小区、长春中心校改扩建、溪南东安陆岛码头等工程相继完工投用,“海云工程”覆盖面扩大,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农村延伸。

据悉,2015年,4个试点镇共安排在建续建项目47个,年度完成投资11.22亿元。2016年,4个试点镇共安排在建续建项目53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9.43亿元。

美丽乡村——

好山好水难忘乡愁

阳春时节,霞浦美丽乡村建设点:青山、古樟、翠竹、荷塘等完美组合的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遍布乡村,滩涂摄影、高位池对虾、绿色蔬果等特色产业孕育着“绿色希望”,村民理事会、新村保洁员以及健身队员们正建设着美丽家园、引领着文明新风……一组组令人欣喜的镜头,正是霞浦县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该县坚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注重规划引领,着力基础先行,突出产业带动,以文化筑魂,建设宜居宜业、村强民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县共有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31个,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

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立足各乡镇资源优势、村庄分布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高标准编制了《霞浦县美丽乡村建设整治规划》,各乡村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既尊重自然,又注重个性,突出特色,以海边渔村、古城堡和畲族风情为重点,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村、民族特色村等,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建设格局。

基础先行,改善环境。立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目前,31个省级美丽乡村共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户,全面改善村庄视觉效果;全力改善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县去年共累计投入专项整治资金近8000万元,新建垃圾焖烧炉、垃圾中转站6座,新增垃圾桶5600多个,拆建还绿绿化村庄2万多平方米等。全县172个村庄环境得到改善,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248个,占全县建制村的85%(其中省级生态村48个,通过国家级生态村考核验收6个)。

产业带动、加快发展。坚持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三沙东壁村发展摄影旅游,打造东壁“醉美乡村”摄影基地,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各具特色的景观台、影人俱乐部、落日海滩等基础设施,打造“滩涂摄影圣地”。

全面动员,强化保障。积极对接用好用足省市各方面的涉农、惠农政策,多方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支持;县里统筹安排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最大限度地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1.2亿元。与此同时,切时强化制度保障,着力构建县、部门、乡镇、村、村民组五级联动工作体系,特别是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

喜看硕果压枝头

步入崇儒畲族乡溪边村,一副现代农业的图景跃入眼帘:1100亩各类大棚、580亩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生物药肥厂、辣木加工厂、茶叶加工厂等厂房一座接着一座,一个具有现代农业气息的园区已初具雏形。

千亩农业建设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霞浦县突出典型培育,重点抓好崇儒溪边千亩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建设,建立完善规划设计、政策扶持、建设推进、主体参与、专家技术保障等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投入5900万元,建成园区内溪流河道整治、服务与展示工程、路网改造等配套设施。

园区突出科技创新,通过与台湾明道大学建立合作,引进台湾先进农业管理技术与农产品营销理念,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引进台湾桃、富贵红桔等名优果树新品种13种,积极应用灯照种植、果树藤状牵引、水肥一体化滴灌、自制生态环保型肥料等新技术、新机械、新农药、新肥料。目前,共种植(套种)各类作物1560亩,去年园区农业产值达2500多万元。

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园区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建立农企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该园区流转土地涉及农户310户,农户以土地(租金)和部分资金(务工收入)入股,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园区每年能提供劳动工日2.2万天左右,为农民提供劳务收入330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与此同时,园区结合崇儒乡构建的乡级电商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业“互联网+创客空间”的发展模式。目前,投入运营的电商平台服务大厅,除了对接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的产品外,还整合了东孚农庄、畲香坊等多家农业电商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电商创客团队,有效拓宽了园区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据悉,目前,园区规划面积达2930亩,引进福建明道津田农业、嵩乾农林等5家农业发展公司参与开发经营,正朝着建设以精细果树业、高优蔬菜业、印度辣木业为主导,以农业观光、休闲为目标,以引进台湾高优农业为重点的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努力。

在抓好溪边农业示范园建设的同时,该县正积极规划建设牙城渡头千亩休闲观光农业园,目前已完成项目初步规划,正抓紧实施牙三片小流域治理项目和七都溪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山地农业综合开发——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18万亩蔬菜、10万亩茶叶、5万亩蜜柚、2万亩中药材,还有10万亩甘薯和马铃薯……

行走在霞浦山海之间,四野茶果飘香、林下药材满园、近海高位池养虾,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千里沃土、大地生“金”。

霞浦山地、丘陵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向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的不断优化。

按照《霞浦县山地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该县围绕“统筹规划、注重效益、集约经营、产业带动、依靠科技、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山地农业发展“821工程”,突出茶、果、蔬、菌药等8大产业建设,重点打造20个示范基地、100个示范点。近3年来先后培育了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18个,涵盖林下中药材、蜜柚、油茶等多种项目。县祥发合作社建立油茶等示范基地2000亩,带动周边农户600户种植油茶面积1000多亩。

与此同时,该县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发展山地农业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县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用于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建设以奖代补,有力地促进山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立足山海兼备的实际,霞浦县在山区发展种养业、林下经济,沿海推动近海农业开发,打好“山海联动”文章。长春镇武曲村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在近海山地大力发展高位池养虾,建设高标准高位养殖池48口,养殖面积200多亩,通过工厂化养殖模式,高标准改造养殖池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实现产量翻一番,年产值可达约6000万元。

农业龙头企业——

高持彩练当空舞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对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霞浦县通过政策扶持、培大育强、促进转型和强化服务等措施,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县现有农业企业1800多家,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6家;农民合作社898家,示范社71家,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名录的合作社34家。201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2.9亿元,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2家。

培植农业龙头,霞浦不遗余力。该县不仅鼓励企业对接转化科技成果,引导企业用足用好促进转型的政策措施,还加大对龙头、成长型企业的帮扶力度,持续推动食品加工等农业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安排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项目13个,总投资6.73亿元。此外,扶持61家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清洁化改造,5家企业开展规模化水产种苗繁育基地建设,4家企业开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东吾洋食品公司获评福建省首批海洋产业龙头企业,该县还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

针对企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难题和问题,县里结合开展“三比一看”“三转一加强”等活动,深入企业、项目一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用工、用地、融资、审批等困难。2015年,共举办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等各类技术培训班45期3400多人次,组织申报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6家,组织8家担保机构开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品牌创建是企业走出霞浦的关键。该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产品企业创建品牌,全面打响霞浦海带、紫菜、海参、元宵茶等特色农产品牌。“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称号通过复审,“霞浦海带”创成中国驰名商标。霞浦海参、大黄鱼分别在海峡联合商品交易中心、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目前正积极推动“霞浦海参”“霞浦沙江牡蛎”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创钦龙食品“KLF”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县共培育创建农业领域中国驰名商标1枚,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枚,福建名牌产品5家,著名商标17枚,知名商标24枚。

脱贫攻坚战——

一心为民拔“穷根”

村道平坦宽阔,道边是统一装修的村民楼房,绕村而过的清澈小溪,榕树下聊天嬉闹的老人小孩……好一幅和谐优美的农家画卷。这是日前记者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看到的景象。

和东山村一样,近年来,霞浦的许多贫困村庄群众收获了脱贫攻坚战的实惠,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了解,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3元,比增10.5%,是2010年的1.8倍。

多年来,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财政收入低仍是霞浦最大、最根本的县情,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没有有效破解。2012年,省委、省政府将霞浦列入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该县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培训就业、造福搬迁、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如何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做到精准扶贫,是决定脱贫成败的关键因素。霞浦县按照“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 的做法,以建立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动态管理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重点,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确保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

为解决自身财力不足问题,该县强化内引外联。主动对接省委统战部、福州晋安区、福建船舶总公司、省贸促会等帮扶单位,争取资金等支持。盐田南塘、崇儒濂溪等10个省市扶贫重点村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800多万元;主动落实结对帮扶措施,采取干部结对、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等措施,建立完善“点对点”“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制度,以加快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对贫困群众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条件落后而输在起跑线。近年来,霞浦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2015年以来,该县共争取省里各项扶贫资金达2.91亿元,主要用于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乡村卫生院、基本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和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发展等。

实施精准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该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大力实施农户自立增收工程,协调金融部门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信贷额度,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扶持贫困户发展现代农业种养和“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保障每户都有1至2个稳定增收项目。县财政去年还安排1400多万元作为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每户安排2000元扶持发展短平快项目。去年,县农户自立(小额信贷)扶贫开发项目发放小额信贷6300多万元,受益贫困人口达5600多人;全县实现精准脱贫2876户9815人。

在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县里将精准扶贫与民政保障、救助政策相衔接,立足差别化的保障政策,建立贫困户大病救助、因灾救助、子女就学帮扶等制度,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贫困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去年以来,共有36人得到大病救助,发放补助资金65万元;1862个贫困户中小学生得到补助资金132万元。

责任编辑:吴圣锦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