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县市新闻 霞浦新闻

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关爱贫困儿童成长见闻

关爱儿童成长 温情布满校园

2016-06-01 16:03 来源:宁德网 苏晶晶

2-5

体育课上,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

宁德网消息(记者 苏晶晶 通讯员 陈清 朱世刚 文/图)霞浦县柏洋乡,坐落着一所具有浓郁红色传统意蕴的学校——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这里校园环境清幽、硬件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是柏洋乡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该校十分重视关爱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机制,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帮助,为那些相对弱势的儿童群体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六一节前夕,记者走进这所特殊的学校,近距离了解这些贫困孩子们的成长经历。

一场阵雨过后,学校操场的塑胶地面上有些积水,但这并不能消减孩子们的运动热情。踢毽子、踢足球、打乒乓球、跑步……不大的场地,满是活泼跃动的身影。10岁的黄贞德看着这一幕幕热闹情景,不自觉地咧嘴笑着,眼中神采奕奕。他侧头细声地告诉记者:“我会踢球,也会打乒乓球。”

黄贞德是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柏洋乡凤洋村人,个子不高、身材瘦小、肤色黝黑,但一双眼睛特别有神,笑起来脸上还有浅浅的酒窝。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有活力的孩子是生长在父亲长期酗酒、疾病缠身,母亲患癫痫且精神失常的家庭环境中的。入学之前,特殊特困的家庭让黄贞德成为村里人眼中的“野孩子”,一身肮脏不堪,害怕与人交流,连话也说不清。

“我们见到他时,他正躲在半山腰的一棵树下,问什么都不回答,只一味防备地看着我们。”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校长郭邦洪回忆起初见黄贞德的场景,历历在目。前两年,郭邦洪与乡派出所的民警一同走村入户,摸清适龄儿童的入学情况。走访至黄贞德家中时,发现这个家可称得上家徒四壁,孩子没有户口,还不曾去上学。经一番协调,黄贞德被安排至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开始了他“以校为家”的读书生活。

考虑到黄贞德的困境,学校为他对接了“爱心爸爸”与“爱心妈妈”,安排了专门的教导老师,并通过爱心人士的捐助,解决了他几乎所有的教育和生活资金问题。一年又一年,在学校中成长的黄贞德逐渐变得开朗、知礼、懂事,融入了同学群体,且学习成绩较优异。如今,每逢寒暑假,黄贞德仍会回家帮助父母做事,比如砍柴、放羊、烧火等。谈及放羊,黄贞德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说起一些经验,稚嫩的脸上满是天真。而被问及对于今后的想法,黄贞德沉默后说了句:“要上大学!”

与黄贞德相比,该校六年级学生胡薛根的情况算得上好一些,但也成长于贫困家庭。今年13岁的胡薛根是柏洋乡周厝坑村加溪自然村人,9岁那年转学至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经历了一段每周步行上学的时光。

“每周走两趟,一趟5个多小时,都是妈妈陪着我走的。”白皙清秀的胡薛根有些腼腆,说起步行上学的经历,她显得有些拘谨。当初,因家住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从集镇到加溪自然村,必须靠乘坐摩的,一趟至少得40元。虽然寄宿,但胡薛根每周仍需往返一趟,就需花费至少80元车费。由于家庭的困境,胡薛根的母亲只得带着年幼的女儿步行到学校。每到返校日,凌晨2点多,胡薛根与母亲便要从家中出发,身上带着两把手电筒,缓步于崎岖的山路上;而每当返家时,母亲便会提前到学校,接女儿一同走回家,从日暮到天黑。胡薛根说,因为年纪小,走不动时就得一直歇息,有时候看着周边漆黑的环境,会感到害怕。这样漫长的上学路,胡薛根整整走了近两年。

后来,学校得知了胡薛根的情况,也将其列为扶助对象,通过爱心基金,每月补贴其车费和生活费。如今,胡薛根每周可拿到100元,其中80元作为车费,20元作为零花钱,她的家中也时常能得到一些补助。对于再也不用走路往返学校和家里,胡薛根说,很开心,自己不再累,母亲也不用辛苦陪着她走路了。

在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共有268名学生,其中126名寄宿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像黄贞德和胡薛根这样的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在至上而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该校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充实,办学环境日益优化。

有基础、有发展,关爱儿童成长,温情布满校园。“很多孩子受助后,前后对比,判若两人。”郭邦洪感慨地说。闽东新四军希望小学以“星火相传,坚韧有为”为校训,为切实关爱弱势儿童,学校结合山乡实际,建立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台账、积极向各级教育部门、社会力量争取资金、物品支持,为孩子们解决生活和精神上的困难,为他们营造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吴圣锦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