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源头活水 落实八项规定③ | 一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
走进宁德市古田县乡村,山水相依,银耳飘香,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光伏菇棚焕新落地。
2024年,古田食用菌总产量94.4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80亿元。一朵朵“银花”,绽放出了古田百姓的“致富伞”。
古田县“点草成金”的故事,还要从37年前的夏天说起。
古田县耕地资源匮乏,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农业大县,贫困曾经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群众。1988年6月,习近平一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古田县是他到基层走访调研的第一站。
“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怎么样?农民收入增加多少?”“这项技术,对农民来说好不好?学习和操作简单不简单,容易学会吗?”……在当地香菇技术员彭兆旺的基地,习近平抛出一连串问题,探讨“点草成金”发展之道。
通过深入调研,习近平肯定当地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的发展路径,勉励乡亲们种香菇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1988年8月10日,习近平在霞浦县调研工业。图源:《摆脱贫困》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在宁德,习近平到任不久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多数乡镇。“三进下党”“四进坦洋”“三上毛家坪”“两赴下岐”……山一程,水一程,沉下身子到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讲掏心窝子的话。
时任宁德地区行署专员陈增光回忆,从7月初到8月初,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陪着习近平一个县一个县地跑,把宁德地区下辖9个县全部跑遍了,之后又到温州考察。习近平说:“温州离宁德北部那么近,却发展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奥妙,我们应该过去看一看。”

1989年1月,习近平在屏南县调研时走访农家。
经过调研,习近平初步确立了闽东的发展思路:当时,闽东的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创条件。
在来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他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强调贫困的闽东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这样,就可达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在深入调研、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先后撰写了《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进一步理清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路——“关键在于农业、工业两个轮子怎么转”。
针对当时闽东以农业为主的实际,他认为,闽东穷在“农”上,富也要着眼于“农”。而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没有大前途。因此,必须抓大农业。
对于如何发展工业,他提出:“闽东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工业上主要是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不可偏废。看准效益了,速度还是加快好些,这样闽东才能尽快缩小同其他城市的差距。没有好效益的,一个项目也不能上,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这是短期行为。”
习近平提出的闽东发展路径,既实事求是,使闽东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又凝聚人心,振奋士气。习近平调离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强调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
每一次深入调研就是一次躬行求知。唯有将调查研究这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接续传承、发扬光大,才能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来源:新福建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汲取源头活水 落实八项规定③ | 一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