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之未/我看“公交让座”
宁德网消息(姜之未)最近,“公交让座”问题再次成为舆论聚焦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暴露了社会公德的缺失与人性的冷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有良知操守的国民迫切希望重构公秩良俗,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一个基本概念,凡是买票的公交乘客,享有不让座的权利;包括公交司机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强制或以所谓的“道德绑架”协迫让座。因为强迫让座并非文明社会应有游戏规则。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文明窗口,它所展示的是这个城市市民的基本素养和道德水准。文明礼让、尊老爱幼、扶助病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的公民在公交车或其他公共场所自觉主动地礼让老弱病残孕幼,不仅是个人基本的品行,而且理应成为一种道德风尚。
在宁德的公交车上,愿意主动让座的人不在少数,值得点赞。但笔者经常看到让座的乘客温文尔雅、笑容可拘,而一些受益者却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连起码的“谢谢”也没有。这不免让让座者很不是滋味。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相信绝大多数自觉让位的乘客根本没想得到对方的致谢回礼,“那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得到座位的人一定要心有感激,哪怕报以一个微笑也让人欣慰。
有一次,我见到一对农村夫妇带着儿女上了公交车。妻子手捧一株带有少许泥土的花草,入座后,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膝盖上,而站着的丈夫热情地招呼一名年龄稍长的女乘客坐在妻子旁边。过了一会儿,车上腾出了不少位子,丈夫便落座,可只要有乘客上车,他都彬彬有礼地起身相让。这一幕温馨的场景一直在我脑海中出现,让我嘘唏感叹。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的外用是爱与感恩;老祖宗启示后人,“礼之用,和为贵”“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公交车上,今天你为他人让座,明天,别人将为你让座,因为爱是可以传递的,并且足以化解一切危机与冷漠。对此,笔者敬请携带孩子的家长主动为他人让座,言传身教,给孩子做礼让榜样;而当他人为自己让座时,真心感谢,也为孩子从小种下感恩的种子。心存爱与感恩的人,一定有敬畏,有敬畏之心便不敢为所欲为,让座行为定然蔚然成风。在公交车上设置的“老弱病残孕”等专座,便是为了彰显“公交为民”的人道主义关爱与礼让精神。
善有善报,礼让爱心必有回报。据媒体消息,三年前的5月20日,郑州62路公交车上,小伙王某与女孩李某某同时站起来给老人让座。一句“你的鞋跟太高,我让座吧”,让女孩动了心。经公交车长提议,两人互留联系方式,很快坠入爱河,并终成眷属。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