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频道 宁德网群 文化产业

蕉城碗窑:唤醒百年陶文化记忆

2018-10-22 09:50 来源:宁德网 杨洋,张中尧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杨洋 通讯员 张中尧 文/图)“夯土筑房、匣钵垒院、桐花掩映、岭田悠然。”10月17日,在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数口古窑址、作坊铺,错层叠建的传统民居,以及与古商道一起保存下来的风俗,展现着与众不同的乡村风貌。

碗窑,因制碗烧龙窑而得名,毗邻世界良港三都澳,明末崇祯年间,碗窑的先祖们因瓷土到访于此、因手艺聚集于此、因商贸繁荣一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悠长而动人的匠人故事与商贾记忆。当下,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飞鸾镇大力挖掘碗窑村传统陶历史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的保护,不断促进文旅结合,推动碗窑村陶文化振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先人智慧 特色民居聚集

龙窑遗址

龙窑遗址

步入碗窑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其他古村落不同,碗窑村的房屋墙体上镶嵌着一排排环状的棕红色物件,这种墙叫做“匝盒屋”,是由烧窑用的匣盒建成的,远远望去,墙体犹如麻绳编织的艺术品。

据史料记载,明末崇祯年间,碗窑的先祖们带着当时先进的制瓷技术,由闽南泉州一带迁居于此,开创窑业。由于村子紧挨着山和海,祖先刚迁入时,没有生产工具,既不能加工石头,也无法生产砖块,造房子的原材料无从可得,聪明的村民们因地制宜、就近寻找材料。

当时由于制碗需要大量的碗胚(当地称为“匣盒”),碗胚制碗烧两三趟后,就废弃不用,堆积如山的碗胚丢弃了又可惜,烧过的胚子又不好重新利用,于是村民就地取材用来做墙体材料。利用匣盒砌筑的墙体由里外两层碗盒砌成,有七八十厘米厚,隔热、隔音效果好,使得房屋内冬暖夏凉。

如果说“碗”房是平民居所,那么,“五梅花”古建筑群则是当地的“豪宅”。四座巨大的古宅,围着中间一座,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朵盛开的梅花,因此当地人称它为“五梅花”老宅。五座老宅均为一般明清风格建筑,院落宽敞,雕花精致,布局考究,既有浓郁的闽东地方建筑特色,又杂糅了闽南建筑风格,特别是梁枋、托梁、雀替、斗拱间的彩绘,复杂多变、气派非凡。

随着社会进步,碗窑村制瓷产业也同许多历史村落一样,经历了从起步、发展、繁荣到衰退的历史进程。而今,作坊、工厂虽已不在,但陶文化的深刻内涵却未消失,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得以挖掘,不断演绎出新时代的“窑村趣史”。

修复改善  古村再现光采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量人口扎根碗窑从事烧窑手工业,直至清末,碗窑曾出现大小一百多座制瓷作坊,形成了蕉城区最早的工业雏形。建国以后,国营瓷厂的建立不仅向周边县市传授了制瓷工艺,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蕉城区工业贡献力量。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沧桑洗礼,如今,国营瓷厂已然倒闭,往昔繁华不在,村中留下更多的是遗址、遗迹。

为了让古老的碗窑村重放异彩,飞鸾镇党委、政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以228国道的建设为契机,着重以碗窑传统古村落的申报为重点,连接新飞路建设,全面推进碗窑陶文化产业发展。

“碗窑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以保护修缮为核心,对大坑龙窑、传统窑街、传统民居等古遗址核心构成要素进行科学修缮。” 碗窑村党支部书记郑爱明介绍,修缮将保持和延续碗窑村文化遗存传统格局、空间尺度和历史风貌,进一步完善该村文化历史构成要素,实现传统风貌的统一协调,维护传统风貌的完整性。

同时,村内有福建省宁德市俊杰瓷业有限公司等规上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俊杰jungie及图”,拟利用其适当发展制窑作坊,开发古窑体验类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与趣味性。

“为了尽快挽救这一延续多年的历史制陶文化,飞鸾镇尽全力发展以探寻传统制陶文化、领略窑工村落风情、体验制陶作坊生活为主要功能的旅游产业体系。”郑爱明说,要充分复原碗窑村历史上兴盛的制陶风气及场景,辅之以现代的旅游氛围营造及运营,将其打造成一个“技艺为形、乡村为体、窑址为依、文化为魂”的主题旅游村落。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政府发力的同时,当地群众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加强。“碗窑村的‘匣盒屋’大多为私人所有,过去有些村民将其改造为砖墙、水泥墙,我们十分痛心却也无可奈何。”碗窑村村主任叶茂松说,为了让村民认识到“匣盒屋”的历史意义,村两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讲解古迹的文物价值,使得村民的观念得到极大转变。

“现在,村民们都很注重保护‘匣盒屋’,自发修复的也很多,保护好了游客也就多了,村里经济得以改善,碗窑村的光采正在重新焕发出来。”叶茂松表示。

 文旅结合  “老树重发新枝”

舞碗板龙

舞碗板龙

匣盒屋

匣盒屋

每年元宵节,是碗窑村一年一度的盛典,当天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闹元宵”——舞碗板龙、白眉青狮、游铁枝等表演,这些习俗均是碗窑先民从闽南带来的传统。

据碗板龙设计者黄奇鸣介绍,当地先辈最早从闽南引进的是板凳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辈们根据自身烧窑制碗的工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制碗的碗板作骨架,制作而出这碗板龙,代代相传至今。

元宵当天,年轻力壮的村民会抬着百余米的碗板龙穿梭于人海,一条白龙在观音庙石山宫,一条金龙在鲎沙境,先是游行,沿途人们举香放炮,然后回返至石山宫前的海边空地,开始团龙,两条龙一白一金狂舞、交缠、合为一体,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村民团结互助、抱团胜利。

“过去‘闹元宵’参与者大多是本村村民,表演规模也远不如现在。”叶茂松说,近几年,随着投入物资力量增多以及在本地官方微信平台“大梦蕉城”的宣传下,碗窑元宵节人气高涨,如今已成为闽东地区最具闽南特色的民俗活动,其中,舞碗板龙技艺和白眉青狮也于2016年被列入蕉城区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名录。

日趋火热的民俗表演和别具一格的古村风貌,吸引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前往拍摄。为此,飞鸾镇党委、政府认识到,作为碗窑陶振兴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迫切需要建设陶文化创意园区,引导该村文化发展走向产业化。

唤醒百年陶文化记忆。下一阶段,飞鸾镇计划投资249万元,将碗窑村内的废弃窑厂改造为宁德·碗窑陶瓷摄影旅游文化创意园。定位以“陶瓷文化传承,陶瓷文创科技”为核心,以“研修培训、展示交流、陶艺体验、设计创作、休闲旅游”为重点,以民俗、文化、艺术、旅游、休闲、摄影为主题,规划建设“陶意”“陶影”“陶居”“陶宝”“陶趣”五大功能互补的区域,建设包括陶瓷文化展陈馆、陶瓷培训中心及摄影基地、文化交流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休闲度假区、民宿及文化长廊。同时发挥碗窑村作为三都澳旅游中转站的地理优势,与多部门合作,打造摄影游客集散中心,吸引摄影爱好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陈娥

关键词

书店 实体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