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精准脱贫精准扶贫要重点抓好“三个五”
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帮助回乡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
宁德网
人民网消息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挂在嘴边的“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上世纪80年代,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在扶贫工作上花费的精力最多。近30年过去,宁德一代代领导人接过总书记的接力棒,凭着一棒一棒干下去的“过山劲”,掀开了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日前,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接受人民网专访,与记者畅谈扶贫开发工作的典型经验及新时期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在演讲中说道:“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习总书记再次提到宁德,让我们深受鼓舞与鞭策。这份深情厚谊,不仅让闽东人民引以自豪,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不竭动力。”廖小军很受鼓舞。
时过境迁,2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弘扬习总书记当年倡导的“滴水穿石”闽东精神,强化“久久为功、啃硬骨头”的信心和决心,闽东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20年减贫63万人口
宁德,俗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枕山面海,北接浙江温州,南连省会福州,西邻南平,东望台湾。当时的宁德地区下辖宁德、古田、屏南、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霞浦9个县,人口274万,属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海岛地区。全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维艰。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在致力改变闽东贫困落后面貌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
《摆脱贫困》一书详细记载了习近平同志有关扶贫开发的思路。譬如,提出要树立“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要提倡“经济大合唱”的全局观点,为加快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选准扶贫开发的路子;要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增强扶贫攻坚的韧劲;要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脱贫工作;要注重发挥党的“核心力量”,为夺取扶贫开发事业的胜利提供组织保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些思想观点、理念思路、措施办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是习近平同志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源头,是进一步凝聚宁德各方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宁德科学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遵循,也是实现宁德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行动指南。”廖小军说,摆脱贫困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可走,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多年来,宁德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务实推进扶贫开发,探索出一条扶贫开发新路子。
廖小军详解了宁德长期以来在扶贫方面的“六个坚持”。
廖小军所说的新路子,即坚持“丰满羽翼”,做到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闽东上下便在农业上大念“山海田经”,在工业上大力发展支柱产业。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67亿元、比增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36.78亿元,比增15.5%,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
坚持“久久为功”,做到扶贫开发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相结合。习近平当年“披荆斩棘”3次深入寿宁下党调研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交通闭塞给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闽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要把交通解决好”。
长期以来,一届又一届的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今天的宁德,温福高速铁路和福宁、罗宁、宁武高速公路连接南北、拓展腹地,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到基本适应再向适度超前的梯次转变。
坚持“四下基层”,做到扶贫开发与排忧解难、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践行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一直是宁德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
这些年来,宁德市持续传承落实这一制度,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干部和群众一起走山头、下田头、拿锄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给他们送观念、送点子、送资金、送项目。
坚持“关注难点”,做到扶贫开发与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相结合。1998年12月1日,在宁德福安召开的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抓住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什么最困难,就解决什么问题”。
近年来,宁德市进一步出台开展精准扶贫、推进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实施意见》,全市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其中2.5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坚持“山海协作”,做到扶贫开发与财政支持、对口扶贫相结合。近年来,宁德市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揽子推进扶贫开发的帮扶措施,建立起“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的市内山海协作机制,由蕉城、福安、福鼎、东侨分别对口帮扶屏南、周宁、寿宁、柘荣,支持联系的山区县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核心力量”,做到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相结合。近年来,宁德市专门出台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针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无集体经营性收益的贫困村,宁德市财政每年专门拨出上千万元资金扶持,一些基层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心干事、无章理事”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精准脱贫精准扶贫要重点抓好“三个五”
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宁德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廖小军坦言,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剩下的贫困对象大多是山高路远、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硬骨头”。
廖小军表示,下一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在贵州考察重要讲话及对福鼎赤溪村重要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抓好“三个五”:
着力提高“五个精准度”。一是在扶贫目标上提高精准度。到2020年,分年度、分区域,确保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5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450个贫困建制村整村脱贫,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完成整体搬迁安置;二是在建档立卡上提高精准度。对扶贫对象进行深入调研,做到逐户“建档”、逐村“监测”、逐县“挂图”,精准帮扶;三是在载体抓手上提高精准度。县域突出“增内力、强基础、促后劲”,乡村突出“扶产业、惠民生、改面貌”,农户突出“促增收、提能力、强保障”,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在措施方法上提高精准度。深入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保障兜底、医疗救助“四个一批”精准扶贫到户工程,项目资金、基础设施、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四个带动”精准扶贫到村工程,对口联系、产业联动、教育医疗、交通设施“四个推进”精准扶贫到县工程,“靶向”定位、“滴灌”帮扶;五是在脱贫验收上提高精准度。把稳定脱贫、持续发展作为脱贫验收、销号“退出”的考核原则,立足县级公共财力、村级集体经济、群众家庭收入等主要指标,突出群众脱贫率、控制返贫率、政策落实率量化指标,进行全面考评验收。
着力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市统筹、县抓总、乡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走多元化资金统筹路子;三是完善试点推进机制。着力抓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示范点,培育“村企共建”“精准扶贫合作社”示范点,开展“分级诊疗、乡村服务”医疗扶贫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四是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社团组织作用,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五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精准扶贫责任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工作成效与工作过程并重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权重,强化对因村选派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力度。
着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生产发展有新提升。因地制宜发挥贫困乡村资源优势,力争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村均10万元以上,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户一增收”的产业发展、增收脱贫格局;二是生活质量有新提升。加大对“老、少、边、岛、贫”地区倾斜投入,补齐民生短板,兜起社保底线,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年增幅不低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三是乡风文明有新提升。持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培育一批富有现代文明气息的脱贫致富新农村;四是宜居环境有新提升。加快完善贫困乡村交通、水利、通讯、垃圾处理、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让更多的贫困村变成生态村、美丽村;五是基层建设有新提升。持续选派“扶贫工作队”与选任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相结合,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