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频道 宁德网闻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进宁德科学发展、跨越赶超

2015-12-19 11:19 来源:宁德网

宁德网消息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对“十三五”的战略谋划,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推动“六新大宁德”建设,加快宁德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日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社科理论工作者围绕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为精心谋划好宁德“十三五”发展建言献策。现将部分发言摘要专版刊发,以飨读者。

学透精神宣传好  创新思路促发展

邱树添

一、学深学透,把握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既系统总结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显著成就,又高屋建瓴为我们谋划了“十三五”发展、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深学透,领会精神实质,把握重点和新论述、新要求,立足实际,履职尽责,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鼓劲造势,舆论先行。精心组织好五中全会宣传报道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落实“两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舆论先行的先导功能要求我们要学习在先、实践在先、思想认识提高在先,也就是要努力做到先学,学深,学透,领会精神实质,并责无旁贷学以致用,切实发挥舆论宣传“排头兵”和党媒的“喉舌”作用,把宣传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好;二是宣传报道要到位。要找准切入点,精心组织策划,安排重要版面、时段,浓墨重彩,形成报道强势,大力宣传“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新目标,“十三五”发展的新理念新任务、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新要求等,推动五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要通过制作专题、专栏、刊发先进典型,组织理论文章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做法、经验、成效,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报道格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强化思路,突出创新。创新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强调的内容。一方面创新新闻宣传方式,加强成就宣传和政策解读,尤其是加大对基层改革创新工作的报道、服务力度,切实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要组织策划,利用现有的品牌栏目,进一步引导采编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采访报道,推动全会精神下基层,入村入户,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市直媒体要结合实际积极谋划自身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赢利模式,进一步理顺机制体制,积极破解难题推进发展,提高固本造血功能,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牢记1989年11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报》复刊词中提出的“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的嘱托,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中,打造具有闽东特色的主流媒体,为“环三”规划实施和“六新大宁德”建设积极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浓厚氛围,做出新贡献。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蔡道华

一是用好独特资源,筑牢思想基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个独特学习资源,切实发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干部群众学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创新学习平台,加强宁德网“习近平同志专著及重要思想方略学习平台”建设,办好“学习大军”网络评论班,依托宁德市“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研究会,深入学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方略。坚持“一竿子插到底”,运用各级宣讲团、社科讲坛、理论进基层示范点、基层宣传文化中心、“小板凳宣讲队”等载体,广泛开展理论进基层活动,推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走进千家万户,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石。

二是坚持凝魂聚气,深化文明创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精心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公益广告宣传。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基层“最美人物”评选,推出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发动干部群众学先进、争奉献。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崇德向善的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建设文化宁德,传播闽东之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批有闽东风韵、宁德气派的精品力作,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重点围绕畲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信俗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加强挖掘整理、宣传推介,延续历史文脉。按照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时间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抓好文化与旅游、茶业、影视、互联网的多元融合,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持续办好“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工程,彰显文化魅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把握舆论导向,讲好宁德故事。大力宣传“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宣传“十三五”发展的好机遇、好势头、好氛围,讲好滴水穿石、跨越赶超的生动故事。把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健全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清朗网络空间。

落实全会精神  提供组织保证

汤孔忠

一要抓学习强素质,着力提高推动发展能力水平。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刻把握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等新要求,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弘扬传承优良传统作风结合起来、与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结合起来、与干部的经常性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用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引领行动。

二要抓班子带队伍,着力打造推动发展骨干力量。要以市县乡党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健全干部经常性考核机制,坚持干部从发展中来、到发展中去、在发展中成长,把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和识别考察干部的主阵地,把好干部放到重大项目、精准扶贫一线培养砺炼。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特别是按照市委整肃为官不为、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有关规定,集中开展整改整治工作,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干部的问责处理力度,推动干部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三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筑牢推动发展战斗堡垒。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重心也在基层。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解决好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书记能力“软化”、党员意识“淡化”、党内制度“虚化”等突出问题,夯实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程结合起来,与农业农村“五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

四要抓服务聚人才,着力提供推动发展智力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们要始终坚持“没人才有项目也会丢失,有人才没项目会找出项目来”工作理念,着力抓好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扶持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及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等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深理解发展理念的新突破

张小萍

一、坚持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十三五”时期的最大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还是排在后面。所以,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五中全会提出“双中高”,即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五个发展理念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五中全会提出创新不但要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且要求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创新要求, 这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仅要求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而且要求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绿色发展”就是经济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开放发展”有新意,中国的经济要更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要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所以,搞“一带一路”、自贸区等,都是开放发展的新探索;“共享发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它的核心是两个字“人民”,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好,为了人民更多的获得感,能充分的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

三、发挥社科界的优势作用,为树立发展理念鼓与呼。

当前,我们要组织市社科界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改革开放的实践,围绕人们的认识疑点、理论热点、实践难点,做好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有说服力的普及阐释。把全会精神研究好、理解透、讲清楚,促进人们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氛围。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新”在哪里

陈绍茂

在阐述“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时,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列入指导思想。“四个全面”其实就是前面论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内容。

首次就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六条基本原则,同时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了六大原则的首位,突出强调规划的“人民性”是“五年规划”历史上的第一次。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这是第一次就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系统全面地提出的新理念框架。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它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建议》把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预示着我国发展动力将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改变。同时《建议》用“三大战略”“五大工程”引领创新。“三大战略”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五大工程”就是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工业强基、智能制造工程。“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规划,首提全球生态安全、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皆体现了“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开放发展”首次单列一章,从六个方面指明“开放中国”全新格局的实施路径。“共享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从公共服务、脱贫、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部署,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发展改革工作

张雄

一、落实新时期新要求,着力推动“二个提升”。一是推动学习成效再提升。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二是推动发改工作再提升。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谋划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尤其要发挥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结合实际,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服务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跃升。

二、创新新时期新理念,着力做好“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提升质量效益。既要保持跨越赶超发展势头,又要树立补齐短板意识,努力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二是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三是坚持在区域统筹中加快临港突破。推动环三都澳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促进沿海带动山区、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全市共同发展。四是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推动绿色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化生态文明激励约束机制,以转型升级推动低碳集约发展。五是坚持在和谐包容中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三、突出新时期新任务,着力抓好“六个重点”。一是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实施投资拉动八大工程和创新驱动五大工程。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八大产业基地,培育形成若干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企业。三是健全基础设施体系。抓住宁德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宜业宜居滨海城市建设。四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是全面激发改革活力。结合宁德实际,重点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陆海统筹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争创改革排头兵。六是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推动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协调共进,保持科学均衡发展。

注重创新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

陈茂榕

宁德要在“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就必须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放在关键的位置,注重效率质量,强化创新发展。首先,要坚持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只有真正认识到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化解科技创新现实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认真规划设计今后五年的科技创新,才能把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重点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分析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创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建立创新合作平台,不断提高区域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宣传运用好科技政策,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立足实际,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融合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第三,要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浓厚氛围,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有效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业创新人才,加强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做好企业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落实引进人才的相关支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普及,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全社会重视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凝聚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

强化四种意识  忠诚干净担当

李琳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根本保证就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学习贯彻王岐山同志来闽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结合,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为建设“六新大宁德”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要强化发展意识。纪检监察机关对确保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坚决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行为,确保中央、省委、市委的政令畅通。要增强大局意识,结合解决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推动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为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强化定位意识。要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忠诚履职,敢于担当,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查纠“四风”问题,推动全市党员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抓工作、干事业、促发展。

四要强化规矩意识。要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和规矩教育的意见》,紧紧把握依规治党这个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立行立改、即知即改。要聚焦中心任务,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一把尺子量到底,营造警示违纪者、惩治贪腐者、宽容失误者、鼓励探索者的良好氛围,保障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努力开创人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袁振松

人社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突破。

一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策、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健全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等多种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二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让更多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三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切实减轻就医购药经济负担。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四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分配激励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着力推进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五要落实重点领域改革。今年底和明年要重点推进6项涉及人社领域的改革: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建立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分类开展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5个县(市、区)实施全面参保计划试点。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发展 创新 五中全会 推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