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芳:对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内涵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宁德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宁德实践
——对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内涵的几点思考
林文芳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宁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忆起当年致力于推动宁德“摆脱贫困”的经历,多次肯定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批示肯定了“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并在2016年新春伊始与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视频通话,给正在推进脱贫攻坚战的宁德党员干部群众极大鼓舞和鞭策。近30年来,宁德的扶贫开发事业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可以说,宁德近30年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推进“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就是一段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历程。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深刻阐明了“宁德模式”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本质特征。我们感到,“宁德模式”的理论根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脱贫的重要思想,实践价值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转化成为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典范,其基本内涵就是继承传统、精准施策、联动互动。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思想源泉在于继承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为闽东“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闽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行动至上”“把心贴近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扶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等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这些重要思想和理念集中体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继承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推进中健全完善,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德实际、具有宁德特色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
——始终传承“弱鸟先飞”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市委坚持把推动基层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围绕“弱鸟如何先飞”“我们如何摆脱贫困”等主题广泛开展学习讨论,彻底摒弃了“等要靠”“穷自在”的思想,既扶起基层党员干部责任之志,也扶起群众自强之志。
——始终传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宁德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以“畲民下山”“船民上岸”为主要内容的“造福搬迁工程”,为闽东实现摆脱贫困开辟了一条新路子。20多年来,市委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全市累计建成或续建安置点1000多个,完成搬迁35.6万人,其中近2.5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始终传承“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把心贴近人民,倡导和建立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市委始终把这一制度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不断延伸和拓展“四下基层”的内涵和外延,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三转一加强”等活动,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力量、技术向基层一线倾斜、向贫困地区聚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始终传承“行动至上”的工作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刚到闽东时就强调:“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把“行动至上”“马上就办”的要求落实到扶贫开发工作各个方面,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全力以赴推进扶贫攻坚战。
——始终传承建强基层一线核心力量的党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提出农村党组织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是“合唱团的总指挥”。我们大力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和“百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培育工程”,着力建设一个好支部、打造一支好队伍、做强一个好村财,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扶贫脱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扶贫开发理论,孕育着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源头和实践起点。追根溯源,宁德近30年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应归功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闽东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重要思想和打下的坚实基础。因此,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基本内涵,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始终不渝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期间“摆脱贫困”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施策
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贫困地区山高路远、无地可用、抱海无为、有策难施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经过深入调研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闽东的发展,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他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他还提出了“六个精准”的具体要求,即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效果的精准。“宁德模式”的核心要义就是全面、准确、具体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做到“精准施策”,特别是结合新时期宁德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确定了“六到户、六到村、四到县”的“六六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可以说,“六六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六个精准”要求在宁德的具体实践,两者之间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呼应、是“大方针”与“小措施”的有机衔接。
——在扶贫对象上精确了“扶持谁”的问题。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宁德的“六六四”工作机制明确了扶贫对象为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四下基层”进村入户、挨家走访等办法,把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到户到人,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切实搞清楚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
——在帮扶责任上精确了“谁来扶”的问题。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六六四”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龙头带动”,形成了“党政主导、各方参与”的扶贫工作体系,领导干部挂县(乡)包村,一般干部驻村蹲点,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和市场要素参与扶贫,不脱贫不脱钩,形成了任务有人领、责任有人扛、工作有人做、成果可验收的扶贫工作格局。
——扶贫措施上精确了“怎么扶”的问题。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举措,本质在于如何通过“输血”来实现“造血”,以外力扶持来激活内生动力,切实增强低收入人口的自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分类施策。“六六四”工作机制明确了以社会保障来实现兜底,以造福搬迁、交通改善、城镇化推进等措施改善发展条件,以信贷扶持、项目资金扶持等加大“输血”力度,以能力培养、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等增强“造血”功能,能够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了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精细化。
——在扶贫效果上精确了“如何退”的问题。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既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识别,又要对脱贫效果实行精准考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六六四”工作机制确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建立退出、考核、验收等配套管理制度,确保对脱贫效果实现精准考核、有序退出。
作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六四”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高度契合、高度一致,做到了思路上精准、识别上精准、措施上精准、管理上精准、考核上精准,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目的。因此,概括地讲,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基本内涵的核心要义就是“精准施策”,坚持将“精准化”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重要方法在于联动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支持和贫困地区自身奋斗相结合,让政府、企业、贫困户共赢,才能将扶贫攻坚工作社会化、可持续。近年来,宁德市委着眼长效、建章立制,构建了“市、县、乡、村、户”各层面联动、“党委、政府、部门、社会”全方位发力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
——以上下联动落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地、州、盟)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把精力集中在贫困县如期脱帽上。这为市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定位和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就是要搞好协作联动、协调运转、协同发力。宁德市委按照“市统筹、县抓总、乡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扶贫开发“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提出了“六项百分百责任制”,即百分之百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下派第一书记包重点村、社会力量包重点户的挂钩帮扶制度。
——以区域联动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沿海与山区这双重的经济形态,构成了闽东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他十分注重搞好宁德山区与沿海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协作发展,这是推进宁德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和制胜之路。近年来,宁德市委一方面注重从外部借力,连续28年与福州、莆田、三明、南平等开展闽东北五地市经济协作,连续16年与福州的长乐、福清、晋安、仓山等市(区)开展山海协作;另一方面注重从内部做起,由蕉城、福安、福鼎、东侨4个沿海市(区)分别对口帮扶屏南、周宁、寿宁、柘荣4个山区贫困县,20个发达乡镇与20个贫困乡镇结对,走“大手牵小手、携手奔小康”之路。
——以产业联动实现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闽东地区经济的落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他还强调,要把扶贫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近年来,宁德市坚持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采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以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偏远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等多种措施,实现了产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共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以农企互动激发活力。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农业的综合性开发要向多层次、深层次进军。宁德市委在推进农业农村“五位一体”进程中,注重农业大户、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切实解决农户遇到的有劳力没能力、有投入少产出、有产品没规模、有生产没市场、有质量缺效益等突出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规模化生产的热情和意愿,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切实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以党群互动夯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扶贫一线的核心力量,是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宁德市委坚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以“党建富民强村工程”为抓手,切实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跟进到哪里,发动群众在哪里开展,切实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将返乡创业大学生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带领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农村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来培养,吸引一大批有知识、有激情、有干劲的年轻人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扶贫开发一线去,成为了一支永驻的扶贫开发力量。
注重创新扶贫开发的方式方法,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广泛调动社会资源,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这是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另一个鲜明特点。因此,从实践看,联动互动已经成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重要方法。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是中国扶贫开发实现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基层伟大实践的生动反映,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优越性的有力印证。站在扶贫开发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以“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实践和提升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以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良好业绩来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的关心厚爱。
(作者为中共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