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频道 宁德网闻

立足传统扬优乘势 情融山哈聚力助推

——市政协积极推进畲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2016-05-21 10:40 来源:宁德网 郑成辉 雷晓瑛

2

宁德网消息(郑成辉 雷晓瑛 )近年来,福鼎双华“二月二”会亲节已成为展示福鼎畲族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使会亲节更具活力。图为节日里一对耄耋之龄的老人对唱山歌。 本报记者 郑霄 摄  “三月三,好春光,凤鸣畲乡披盛装;年轻男女把歌唱,山歌胜似醇酒香。”日前,2016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五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福安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庆畲族传统节日。如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已成为闽东的民族节庆品牌,成为民族文化展示、文化旅游融合的盛会。

作为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区,我市现有畲族人口18.9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有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畲族乡,242个民族村,986个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畲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抢救保护畲族文化、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畲族风情旅游、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我市广大政协委员也十分关注畲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深入调研、撰写提案、积极履职,有力地推动畲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加强保护

推动畲族文化传承发展

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畲族文化濒临失传的边缘。畲族服饰穿着已不多见,畲歌已很少人会唱,畲族青年日常交流大多不讲畲语,畲医畲药面临断代失传,畲族手工艺传承人严重缺乏……

为此,市政协积极召开“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情况通报会、联合开展“闽东畲族文化”、“畲医畲药发展”等专题调研,组织和广大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致力于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许多意见建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成立了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机构,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方案》。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一大批畲族文化遗存得到保护,畲歌双音、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婚嫁习俗、三月三习俗、畲族医药、奶娘踩罡等先后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拳、乌米饭制作技艺等被列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畲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2014年3月,宁德市政协8位委员还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规划建设宁德畲族文化生态园的建议》提案,提出了在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畲族文化园,对于抢救、保护、整理和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确立全国最大畲族聚居区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宁德市委、市政府将畲族文化生态园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和为少数民族办实事项目给予支持。

市政协把该提案列为主席重点督办提案,多次组织深入蕉城区政府、市发改委等承办单位调研,召开多场座谈会,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并以社情民意信息专报件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再次建议。2015年3月,市政协结合《加强畲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重点提案督办,继续跟踪该项目的落实,促成项目通过宁德市政府的审批立项,总用地面积220亩。

科学规划 

助力打造畲族特色村寨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村寨”、“挖掘畲族文化,留住浓浓乡愁”……在通往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畲族村的路上,竖着一块块巨幅标语。村中白墙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村前池塘碧波荡漾,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样的蜕变,与市政协在助推特色村寨建设上履职尽责、持续建言密不可分。“要认真切实抓好畲族文化的传承、挖掘和整理工作,把好民族特色关,突出上水村的风格特色,建设出上档次的民族特色村寨。”市政协副主席雷仕庆在深入霞浦上水村,调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相关工作时说道。

“建议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丁瑞康委员呼吁进一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魅力畲寨品牌。“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配套资金,加快民族乡村特色村寨、美丽新农村建设。”在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民族、宗教、无党派界小组讨论会上,钟泉芳委员一番话引发在场委员思考。

委员们呼吁,要有效结合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启动编制《宁德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畲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一村一品一特色。针对畲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委员们还建议,要提炼特色,做足“特”字文章,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畲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为畲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居的改造修复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典型民族特色村寨。在市政协的关注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投入,把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我市先后有包括蕉城区上金贝村、福安市溪塔村、福鼎市瑞云村在内的19个民族村被列入福建省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第一批实施建设的4个村已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至2015年,我市共争取特色村寨专项资金2000万元,吸引多方面资金5000多万元投入特色村寨项目。其中,福安市溪塔村列入福建省6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点之一,旅游部门投入30万元为该村制定溪塔葡萄沟(被誉为“中国三大葡萄沟”)旅游景点规划;霞浦县半月里村、上水村被授予国家级传统村落。

重点培育 

促进畲族传统产业跃升

畲族茶叶、畲族服装、畲族银器、畲族美食……近年来,伴随着畲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不断融合,我市勤劳智慧的畲族同胞开拓视野,充分发掘闽东畲族银饰、医药(包括药酒)、根雕、工艺品、服饰、风味小吃等传统特色产品,相继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为畲族文化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如何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委员们经过视察调研建议,要重点培植宁德工艺博览城、蕉城区大型农副产品物流园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商贸物流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全力打造宁德市畲族文化园项目,展现“原真畲族”特性。目前,我市首个精品畲族文化产业园已在蕉城区启动,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占地面积520亩,建成后预计产值可达7200万元,解决5000名以上畲族群众的就业问题。

此外,委员们认为畲族有许多传统产业独具特色,而产业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何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加快企业品牌打造,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委员们还建议,要加快民族特色产业提升,让小而散的传统产业向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用办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风情旅游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帮扶民族乡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提高对9个民族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省、市直部门扶持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到民族村,下派干部优先安排到民族乡村。

各级党委、政府立足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引导民族乡村发展“一乡一优势产业、一村一优势产品”,形成了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同时,通过举办中国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积极宣传畲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带动畲族特色产业发展。

如今,我市已连续承办五届福建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闽东畲家牌子声名远播,畲族的传统文化也得到弘扬。每逢节日,广大民族乡村普遍开展对歌盘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畲族特色食品、畲药、茶叶、服装、银器等产品也成为游人争先购买的土特产,畲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果日益显现。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畲族 村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