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频道 宁德网闻

全域旅游促发展 绿水青山焕生机

2017-04-11 08:56 来源:宁德网

周宁县委书记 包江苏

宁德市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研判形势、客观审视市情,提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明确了区域发展的新坐标、新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坚定了必胜决心。周宁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县,又是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刻不容缓,环保重任在肩。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绿水青山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往往也不利于保护。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完成好双重任务,在全市大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新的一年,我们要主动融入大局、跟进大局,立足地处山区绿色发展带、紧邻沿海蓝色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念好“山海经”、搞好“大合唱”、打好“特色牌”,努力实现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市委“临海”“环海”“跨海”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快资源整合提升。周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种类繁杂、分布零散,缺少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开发利用,首先要做好整合提升文章。要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梳理整合不成体系的域内旅游资源,以路网、水系为纽带,串联起域内旅游特色村庄、重点景区景点,把相对分散的资源连成网络,策划生成精品线路,让创业者有目标、有平台、有方向;要持续完善景区配套,巩固提升乡村游点,加快推进“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周宁园区”开园,致力打造“生态康养”“四季宜游”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周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树立“大旅游”理念,坚持跨地域合作、跨产业融合,用好“大武夷旅游圈”契机,推动农旅、茶旅、文旅、水旅等多业态融合,实现产业规模做加法、产业效益做乘法,最大化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二是强化市场管理运作。过去我们以旅游促发展,也走过弯路、遇过挫折,究其原因是资源所有权没有清晰界限,管理运作市场化程度不高,投资存在瓶颈,建设不可持续,尽管拥有鲤鱼溪、九龙漈这样的优质资源,却没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运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效盘活各类资源,为发展打开局面。具体而言,要从建立符合市场经营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入手,在全面盘点梳理资源的基础上,为景区、景点包括岸线、航线、土地、水域等资源界定具体范围,并通过公开出让、有限出租等形式将开发经营权推向市场,增强融资功能,健全造血机能,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

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由于县域经济起步晚,城乡建设滞后,周宁在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方面欠账较多,存在明显短板,这也是推动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重点要加快打通“纵三线”、衢宁铁路等出县通道,实施好农村道路绿化提升工程,贯通城区主干道,形成闭合线路,进一步提高交通便捷性、景区可进入性;要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突出功能融合、拓展城区空间、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区形象、功能、品位和产业承载力;要坚持以城带乡,突出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和咸村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开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美丽乡村,全面改善城乡面貌,彰显周宁独特魅力。

四是突出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发展从本质上要求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事实上,想由个别公司、靠几个人就把旅游业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做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开放性原则,全社会动员,全社会参与,特别是实施一些重大项目,要按照总体规划,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布设项目,创造条件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其中,由多方共同参与、均衡分担、平等竞争。同时,要多措并举创建民间投资、大众创业平台,充分发挥烹饪、旅游产品、民俗文化等协会自治作用,强化行业自律监管,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经营水平;依托旅游文化节、民俗节、美食节等载体,引导群众强化主人翁意识,在更大范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旅游发展格局。

五是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发展中必须牢牢把住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厚植周宁生态优势。重点要以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着力做好“治水”文章,从东洋溪、六浦溪等主要流域入手,从流经景区景点、重点村镇的重要流域入手,逐步向全县延伸覆盖,通过实施截污防洪、水体治理、给排水一体化、农村改水改厕等工程建设,力争未来三至五年,全县54条大小河流水质清澈灵动,可赏、可游、可饮用、可养生,让广大居民享有最丰厚的生态福利,也让周宁旅游拥有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蓝图宏伟,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一定能够齐头并进,周宁也一定能够成长为全市山区发展带的重要增长极,为实现“建设新宁德”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周宁 旅游 生态 资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