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革命烈士陵园
柘荣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风景秀丽的县城北郊卜山岗,总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陵园内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墓、柘荣县革命史展览室等纪念建筑物。陵园于2002年被柘荣县文明委命名为柘荣县青少年德育基地,2010年3月被评为第三批宁德市爱国教育基地。 历史回眸 柘荣县原名柘洋,地处闽、浙省两县(福安、福鼎、霞浦、泰顺)交界。1932年,受马立峰派遣,林爱同志回柘洋开展革命活动,革命的火种传播到柘洋很快地蔓延开来。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派王陶生、范义生带领一部分队伍到柘洋开辟新苏区,2月16日到达柘洋黄柏村时,柘洋国民党霞浦县上西柘洋区区分部委员孔亮派袁良弟和魏良严前来投诚,并协同王陶生等人到柘荣上城、溪坪街、西门、东门等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的义举,消除部分群众对红军的讹传,热烈欢迎红军进城。4月6日,马立峰率领闽东红军独立第二团第16连和赤卫队一千余人开进柘洋,没放一枪一炮,庄严地宣告柘洋和平解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霞鼎泰县党组织活动区域示意图 烈士公墓 部队驻城后,马立峰召开干部会议,部署建立红色政权,先后在柘洋南门、西门、东门、上城、溪坪里等地成立贫农团和赤卫队组织。4月份在柘洋城关下城南门厝成立中共霞浦县上西柘洋区党支部和区苏维埃政府,区党支部书记王陶生,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林爱,内设军事部、财政部、文化部、土地部、粮食部、肃反部,同时组建警卫连、游击队、贫农团、妇联会和劳动童子团。5月份,经福安中心县委批准在柘洋城关下城南门厝成立中共霞鼎泰县委,书记王陶生、副书记林爱、委员吴成等,不久又成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吴成,下设五个区开展分田运动。 主要展点 1、柘荣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陵园内正中央,建于1963年3月,为砖砌结构,表面抹石英砂,高19.6米,方形柱体,碑体四面塑有“柘荣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金色阳文大字。1983年7月被列为柘荣县第一批保护文物。 柘荣县革命烈士陵园 2、柘荣县革命史展览室 展室面积250平方米,室内设有展区、接待室等。展室以“柘荣行政区域苏维埃政府的创立和建设”为主线,采用平面设计,展出珍贵的图文资料160幅,全面展示了革命先烈叶飞、曾志、马立峰、林爱等在柘荣战斗和生活的史迹,真实记录了革命志士为谋取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 附图4柘荣县革命史图片展 革命英烈 林爱 原名林步圆,1899年出生于柘荣县双城镇。1928年6月,29岁的林爱只身前往福州谋生。在福州期间,认识了在福州乌山理工学校念书的福安籍共产党员马立峰。1932年,林爱由马立峰正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附图8:祭奠英烈 1932年11月,林爱受马立峰派遣,返回柘荣开展革命工作。林爱白天和群众一起干活,晚上就到各家各户串联,给群众分析革命形势,讲革命道理。1933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马立峰亲自来柘荣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在马立峰的指导下,林爱先后在柘荣双城镇的溪坪街、岭边亭、南门厝等地建立起革命群众武装“红带会”,与反动派的“白带会”、“奶娘会”相抗衡。1933年11月,柘荣秘密建立了党组织,林爱被任命为党小组组长。1934年4月,林爱率领赤卫队1000多人,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团十六连胜利解放了柘荣。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4年5月,经福安中心县委批准,在柘洋下城南门厝成立霞鼎泰县委,书记王陶生,副书记林爱。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林爱积极开展群众运动,先后在全县26个乡和84个村建立了乡村两级苏维埃政府。同年7月,按照上级指示,遵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领导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全县16733户,共69974人,分得土地87226亩。土改的顺利完成,不仅给群众做了一次良好的宣传,同时也大大鼓舞了革命士气。 林爱的这些举动,使得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更加痛恨。国民党反动派于1934年11月纠集驻扎在霞浦柏洋的七十八师陈光世营与福安赛岐高而山民团,分两路合围红军,因红军兵力少,弹药有限,林爱果断下令队伍向深山老林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因为风高夜黑,再加上瓢泼大雨导致路面湿滑,林爱不幸跌入悬崖牺牲,时年35岁。 交通联络 地址:柘荣县城关615东路十巷28号 乘车路线:由柘荣县汽车站沿104国道往北500米至县交警大队旁。 开放时间:全天候 联系电话:0593——8351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