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福安人从古唱到今的“春节童谣”
“糖甜甜,橘圆圆,放火炮,大做年。”农历新年,耳边又响起这首熟悉的童谣,惬意感受着家乡福安过年的喜庆氛围。
糖甜甜 蔗香泛起来的年味
年味满满的糖香,是福安人甜了一年又一年的乡情。
福安曾是闽东最大的甘蔗产区,明朝盛时,境内甘蔗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福安以甘蔗为原料,用传统工艺经榨汁浓缩熬制形成蔗糖,又称红糖、板糖。正宗的福安红糖色泽红里透黄,并有“雪花”暗藏其中;虽然型为块,但入口即化,不粘牙,味甘甜,富含硒元素。所以,福安红糖不单纯是一种食品,也是福安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纯天然食材。民谣:“二十三,糖瓜粘。”古代祭灶,有吃灶糖的习俗。清代七言诗《吃灶糖》:“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一下子勾起了我们对灶糖黏甜的记忆。
谈及糖香起年味,炒米糖是福安人的最爱。顾名思义,炒米糖就是把炒米丢到熬成金黄色的糖浆中,加入葱、盐巴、芝麻、花生等香味浓郁的果仁,搅拌均匀后整形切块成糖。这种福安话叫“米稜”的年节食品,风味不甜不腻,非常有嚼头;不软,是比较硬质一点的口感。米稜,一直以来都是福安长辈们“压箱底”的过年零食。千百年来,炒米糖的制作工艺虽然在不断提升,口味也在逐渐增多,但那浓浓的年味、人情味一直不变。
一样承载了不少儿时记忆的年糖,还有芝麻糖、花生糖、方酥糖、红薯饴糖、面糖、姜糖、糍粑豆、糌豆……福安味脆豆,让每一颗黄豆均匀地裹上糖浆,再加两到三次熟糯米粉包裹。晾干后,一咬嘎嘣脆,那口感奇妙的滋味脆脆香、美美哒,绝对是孩子的最爱。无论是米稜,还是脆豆,它们都是用最简单的食材制成,饱含着年节的温馨,也蕴含着老百姓心里最朴素的心愿。从“蔗”里熬出的糖果,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和亲朋好友分享甜蜜的喜悦。
橘圆圆 果香飘起来的吉祥
福橘,不仅是时令水果,更是福安人过年时必备的果品。
橘,是南方的特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橘颂》)。唐朝诗人张九龄诗云:“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据说在春秋时代,福建就开始种植橘树。福橘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香汁甜,备受群众喜爱,成为民间岁时节令的吉祥物品。
在福安方言中“橘”与“吉”谐音,“福橘”寓意“福气”。因此,福安人春节前夕忙着置办年货,“福橘”是不可或缺的。新春期间,一般家庭都会买一些福橘盛在果盘里,摆放在桌子上;有些立有“灶君公”神位的家庭,还会放一盘橘子和一盘“发果”(注:发果,福安人的应节食品)在灶君公的神案前敬灶君。尤其是一年之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红红的、圆圆的年橘,寄寓新年大吉大利。
在传统民俗中,福橘既作为过年之供品,又作为亲友间馈赠之佳礼。春节福安人“出行”,访亲拜友都会带上一些红橘,作为伴手礼。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家也会互换年橘并派利是。拜年送福橘,寓意有来有往、新年大吉大利。民间谚语:“拜年拜年,掏橘分钱”。凡亲友来贺者,小辈要向长辈拜年,表示敬长尊老。长辈则赠以福橘和压岁钱答谢。年橘作为新春期间长辈派发给晚辈的手信以及互赠的礼品,给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如意、幸福的美好祝愿。
年橘是中国古老的年宵花卉之一,不少观赏盆栽品种花开满树、硕果累累、玲珑可爱,富有“金玉满堂”的富贵之相,能使厅堂显得喜气洋洋。年橘是佳美之树、高洁之树、丰收之树、吉祥之树、艺术之树、人伦之树、健康之树、财富之树……拥有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其富含的平安理念也是不言而喻的。春节期间,福安家庭摆设橘盆,在年橘树上挂些“利是”封,象征大吉大利,寓意来年如意吉祥。
放火炮 点燃震天响的喜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放鞭炮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也是百姓表达欢庆之情的一种方式,让人们在欢乐的节庆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记得小时候的我们,痛痛快快把孩子的天真融入新年的鞭炮声:年幼时放小“竹节”,一种很小的爆竹,一次点一个随手一扔“啪”。少年时放些大的鞭炮,如点上后先冒一阵子烟、然后轰嗵爆炸的“烟爆竹”;先“呲溜、呲溜”的喷一阵子火花、后“轰嗵”爆炸的“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产生光、声、色、型、烟等效果。不过,放这两种爆竹,我们都是点上后连忙跑到远处躲藏着,开始用双手捂着耳朵;还有双响爆竹(二踢脚),三个指头捏着中间,用香把引线点燃,“吱”的一声,爆竹从手中呼啸飞上天空一二十米后“托”的一声炸开。在爆竹的回响声中,空中碎纸屑如天女散花般纷纷飘落,下头打到地面“啪”的一声脆响,空气中弥漫着烟花的火药味。
初一零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到了高峰,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观。鞭炮的火,点燃的是生活的热情;鞭炮的光,照亮的是远行的前路;鞭炮的烟,启示我们生活难免有一时的迷茫,但只要有热爱,终究有烟消云散的时候。爆竹声响,既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又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放火炮,大做年。”这是福安人的浪漫:为年,为春,为团圆,倾尽所有的光与热,爱与暖。点燃震天响的喜庆,让人倍感过年的仪式感,往往更加激发起坊巷人家深切的情感共鸣。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蛇年新春,我们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这更值得我们好好庆祝一番。带着福安方言的语态唱响:“糖甜甜,橘圆圆,放火炮,大做年”,留住浓浓年味的场景氛围和文化基因,使年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郑望 林耀琳
编辑:林哲雨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林哲雨
(原标题:闽东之光|福安人从古唱到今的“春节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