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 | 闽东祭灶习俗漫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腊月的“小年”,又想起邓云乡先生《燕京乡土记》有一篇《从糖瓜到饽饽》,生动讲述了老北京的祭灶习俗,情景引人入胜,开篇还引用了一首儿歌: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媳妇要花,孩子要炮。
老汉要顶薪毡帽,老婆婆要块手帕罩。”
这让笔者想起小时候听祖母念诵过的祭灶歌谣,内容同样欢快活泼:
“桔囝红红,糖囝甜甜。
马蹄圆圆,萝卜尖尖。
请灶神公灶神妈食啊上天,
好话拣来讲,坏话丢墿边。”
闽东人把祭灶叫作“请灶神”。关于祭祀时间,一向有“官三民四乞食(乞丐)五”的说法,在屏南一带则有“书家(读书人家)三田家四乞食(乞丐)五”之说,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官三民四曲蹄(疍民)五”,也就是说有身份的人家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人家腊月二十四祭灶,水上渔民则是腊月二十五祭灶。
这与过端午的说法相混淆,时间久了,也不知哪种才是准确的。
根据《礼记·月令》,先秦时期在夏天祭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在腊八祭灶。大约到了北宋时期,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祭灶时间已固定在了腊月二十四日,并沿袭至今。闽东旧时,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二十四这天祭灶,而今二十三祭灶的人家逐渐增多,估计人人都想成为有身份的阶层。
灶糖是祭灶必备的物品。旧时灶糖的种类不多,只有米糕、麦芽糖、花生糖、酥豆等几种,再配上甘蔗、荸荠(马蹄),歌谣中提到的“桔囝”(福橘),算是奢侈品,其实并不多见,凑成三五碗,重在一个虔诚。殷实人家还会加上五碗素菜,也就是金针(黄花菜干)、豆腐、腐竹、香菇、粉扣之类,凑成十碗。此外,还需要十杯米酒(也可以三杯、五杯),另设三杯“茶米水”(凉水泡茶,俗传神灵不饮热茶),让灶王爷夫妻俩吃饱喝足,等着“上天言好事”,期待“回宫降吉祥”。
北方地区,祭灶时还要准备料豆、秣草、清水,这三样是为灶王爷的坐骑准备的。有些地方认为灶王爷升天不骑马,不设料豆、秣草,烧一顶轿子,供其使用。以上这些在闽东地区乃至整个福建地区是很少见到的。
祭灶的时间是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晚上,一家子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开始忙碌。清洗锅灶,整洁碗筷,摆设香烛,准备供品,大约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开始祭祀。古人说法“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在我们这里,祭灶往往都由家庭主妇操办。
灶神像的左右通常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灶推五祀当家敬,君奏九天定降祥。”对联中提到的“五祀”指的是家中祭祀的五种神灵,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包括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神(土地神与宅神)。两千多年来,对于他们的信仰依然延续,只是排位上有了变化,原先门神是五祀之首,后来灶神的地位逐渐提高。这是因为农耕时代,吃饭问题最为重要。民间认为家中必备“三窠”,也就是“灶窠、粪窠、猪栏窠”,才能够兴旺发达。形容单身汉或赤贫人家,往往说他是“鼎仔挂在草鞋鼻上”,一贫如洗。
笔者收藏有一册《敬灶全书》,里面提到了种种敬奉灶王爷的因果,可见灶王爷在家中的重要地位。
灶王爷贵为一家之主,但是户口簿上没有他的名字。这是侯宝林老先生相声中的经典段子。
正因为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老百姓对之极为尊崇,讲究的人家每个月初一十五会上香供茶,灶王神位装饰精美,也有的用木牌书写,刷上清漆,这些都不用年年替换。子女“合婚”时,家长还要把对方的“生庚帖”摆在灶台上,三天内如果家中没有发生口舌之类事件,才放心地送到阴阳先生那边,进行“合婚”。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祭灶一结束,直接就把新的灶神图换上去,这在旧时是很忌讳的。按照老的做法,张贴灶神图一定要在正月初四,灶王爷回銮之时,届时还要摆设供品,再次祭祀。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一《舆地志·风俗·正月元旦》:“初四日,俗谓灶神回銮。清晨以香楮、酒果祀之,谓之‘驾归’。”嘉庆版《福鼎县志》卷二《风俗·节序·元旦》:“初四日,具牲馔祀神,谓接神。”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正月初四接灶王的习俗在闽东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请灶神”的这两三天时间内,往往都会遭遇一次寒潮天气,民间称为“灶神报(暴)”,乾隆宁德志收录的《风涛歌》有如下记载:“腊月二十四间,月临箕毕、翼枕四宿,风起最准。”传说是戚继光在宁德抗倭时,为了熟悉天气,便于出战而编写的。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陈仕玲
编辑:林哲雨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林哲雨
(原标题:闽东之光 | 闽东祭灶习俗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