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叶家坤:锣鼓声远

2025-02-09 12:49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隔山闻社戏,风送鼓锣喧。

凤阳的年味是被锣鼓声敲出来的。腊月二十后,很多地方的人们还在忙着赶年集、备年货的时候,闽东山坳中的这座古老小镇就已经被北路戏“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包围了。

因受邀参加寿宁县优秀传统文化暨北路戏传承发展座谈会,我们与非遗文化氛围里的凤阳小年夜幸运相遇。

 

夜色初临时分,家家户户亮起红灯笼,红艳的色彩绵延着小镇的角角落落,浓郁的年味弥漫在每一方空气里。大人小孩相见欢笑,互祝新年。返乡游子、在地乡亲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各自一年来的生活琐碎和温暖,作别时还不忘交代一句:“锣鼓快响了,早点炊饭看戏去!”“没看北路戏,没听锣鼓声,怎么叫作年呢?”长年在外、刚刚返乡过年的乡贤老缪一口地道的方言里,掩不住的自豪兴奋劲。

镇农民文化宫里传来的欢快锣鼓声,很快就充满了甜美小镇凤阳的大街小巷。

由在外乡贤和经济能人带头筹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刚顺利落成,当日迎来了开台首秀,传统剧目《穆桂英•探谷》、新剧《幸福的葡萄》先后火热上演。台上锣鼓喧天,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台下人头攒动,男女老少,喝彩不断。闻讯而来的摄友拍客早已架起了“长枪短炮”,归乡的打工人和学生娃也争相举着手机拍照录像,准备将这份美好即时分享传递给各方亲朋好友;企业老板与勤耕老农相邻而坐,边看边小声交流评论着剧情戏文、身段动作;有时尚妇人或白发婆婆看戏分神,找不到带来看戏的儿孙时,四处张望顾盼……

不知谁家的孩童嘴里吃着零食,在场中挤来挤去。料想听不懂戏文里的悲欢离合,但这份热闹的文化氛围已经足以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就像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绍兴乡村看过社戏后,牢牢记住了看社戏的经历,后来在其代表作《社戏》里面进行了生动重现。对故乡文化习俗的深刻记忆与怀念,自然成为了鲁迅先生对故乡深沉而真挚情感的根源。

 

好友老刘家就在凤阳,是凤阳镇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项目的发起人和组织实施者之一。他的故土情怀也让我印象深刻。在市里一家媒体工作的他,经常回到凤阳,用镜头和纸笔生动形象地展现老家的社会风貌、文化魅力和人民生活,留下《凤阳有戏》《与一座山相伴到老》等佳作。我深信,孩提时代曾在戏场挤来挤去看戏的经历,无疑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凤阳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宁北路戏发祥地。北路戏于清代中叶,由浙江、江西随着商路(尤其是闽浙盐道)传播至闽东寿宁后,融合当地民间音乐(如说唱、山歌)、宗教仪式及傀儡戏元素,形成“福建乱弹”分支寿宁北路戏现在的艺术形式。北路戏鼎盛时期,很多乡镇都有职业班社,时常巡演活跃于闽浙边界,剧目多达数百种。

北路戏不仅是艺术传承的载体,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戏台上演绎着忠孝节义,锣鼓声中流淌着乡音乡情。乡民以戏为乐,以戏为媒,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北路戏韵回荡在寿宁的山川之间,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巨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北路戏面临着衰落的困境,很多剧团班社息鼓卷旗、走向式微,唯独还在凤阳这片乐土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至今依旧璀璨于戏台。各方学者对其中原由一直也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说法。但凤阳人民勤于创造生活、也乐于享受生活的社会风气和性格特质,必定是寿宁北路戏在凤阳大地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我多次到访凤阳,也认识了不少凤阳朋友。勤奋、向上,特别是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是我眼里此地友人的群体性格。凤阳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过去生活条件不太好时,人们也总是相逢见笑乐呵呵的模样。这些年,不少凤阳乡亲外出闯上海、跑广东创业发展事业有成,留在本地的也在政府引导帮扶下,通过发展高山葡萄、茶叶种植鼓了钱包,大家笑得更欢畅了。

很好奇这种群体性的乐观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但凤阳地处寿宁县南部,与福安市、周宁县接壤,多个邻近乡镇山水相连、地理相似,群众乐观性格终是不及凤阳明显。一次小酌后,一位凤阳老哥很自豪地告诉我,凤阳人为什么总是乐呵呵的,那是因为北路戏、锣鼓山的锣鼓声自带喜庆!每年,演戏、看戏是当地群众欢度节庆雷打不动的传统,登顶锣鼓山观景迎新、进香祈福也是保留节目。听一出北路戏,不亚于亲朋好友聚一起小酌几杯香醇米酒一样受用;登一次锣鼓山,就像举行一次成长仪式,让眼界更加宽阔,胸襟更加开敞,把所有负面情绪清零。

凤阳镇区就在锣鼓山下,老百姓每日开门见山。锣鼓山被凤阳人视作“神山”。每次到凤阳,朋友们除了推介看戏外,必定要带我去感受“神山”。于是,我也成为了锣鼓山的常客。

 

 

 

 

神山本无名。锣鼓山在闽浙边界众多名山中,无论是高、险、峻、秀,都排不上座次,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她在凤阳百姓心目中却有着太阳神一般的神圣地位。老辈人说,几百年前有位云游道士在此结庐,夜夜听得山腹中传出金铁交鸣之声,如千军擂鼓,万马摇铃。道士以杖叩石,山间竟应声腾起五色云霞,遂称此山为“锣鼓山”。传说终究缥缈,但凤阳人偏爱这山骨子里的热闹气:春日采茶,夏夜纳凉,秋收晒谷,冬储备耕,乡亲们总要找由头登上山峰,喊几句北路戏,敲一敲锣鼓石,把山风松涛都敲成调子。

如果说北路戏是凤阳人的文化血脉,早已融入了凤阳乡亲的精神血液,那锣鼓山就是凤阳人的精神骨架,在日夜厮守中撑起凤阳人的坚韧乐观性格。

初见锣鼓山是一年夏天。我应邀到凤阳采风,先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听取镇情介绍,然后到刘氏祠堂看戏,傍晚时分去登锣鼓山。车行至半山腰寺庙处,再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沿路杂草丛生,山上除了灌木,看不到几棵稍大些的树木。漫山遍野散布着一块块饱经风化、纹理斑驳的蛮岩巨石,如鼓、如锣、如仙人,似桌、似椅、似棋盘,镶嵌在山顶的草甸间。倚着“石椅”,从海拔1100多米的山顶上放眼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脚下的群山走如龙蛇,一阵清风拂过,草也起伏,山也起伏。恍惚间,峰顶在天穹下浮成戏台,漫山的巨石组成乐队,在草石间掠过的猎猎风声,是谁的出征唱词?

那一刻,山脚下暮色中的凤阳镇宛如一方古砚,晚霞是漫开的朱砂,炊烟作墨,正在书写一幅山水田园图景。刘氏祠堂戏台方向隐约传来锣鼓声,混着孩童追逐的笑闹。想起看戏时身旁一位老者的叹息:“现在会唱北路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锣鼓山在,戏台还在,一代一代人的记忆就在。” 我心中若有所悟:凤阳的锣鼓声,从来不是热闹的余烬,而是埋在黄土里的火种。只要还有人记得在年节欢庆时刻敲响它,这方水土便永远会在旧曲调里,长出新芽。

 

记忆在,文化在,根就在。在凤阳镇召开的北路戏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大家见仁见智热烈探讨如何传承发展这份文化遗产。北路戏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的行动已在努力推进提升中,一些中小学开设了北路戏兴趣班,鳌阳、武曲等乡镇已筹备在年节开演,更有年轻人已考虑将北路戏元素融入现代音乐,让传统焕发新生……

夜幕降临,小年夜的烟花璀璨了凤阳的夜空。我们离开的时候,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锣鼓山轮廓。晚风送来阵阵锣鼓声,伴随着若有若无的唱腔。这声音穿越千年,承载着乡愁,诉说着过往。

那些回乡听过了北路戏、登过锣鼓山的游子们,不久也将在锣鼓声中离乡远行。车头是梦想,身后是故乡,行得越远,锣鼓声越是亲近。

这锣鼓声,料必会久长回荡在游子的心间,回荡在凤阳故土山山水水间,回荡在千百年传承的文化血脉中。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叶家坤

图片:刘岩生

编辑:林哲雨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林哲雨

(原标题:知乎者也|叶家坤:锣鼓声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