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黄益芳:走进鹏程古街—大华路古韵轶事
宁德,这座承载着千年沧桑的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岁月悠悠,已逾千载。鹏程历史文化街区,以其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老街风貌,成为了这座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蕉城市区八一五中路步入鹏程古街,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条经过精心修缮的大华路,青砖黛瓦间,古韵盎然,石径曲折,仿佛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行走在大华路的石板道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尤其是联排的“衙前街陈厝里”、宁德金融始祖的“民国银行”、活化利用的蕉城区书画家协会、“蔡百万”的“观音弄和厝”、黄氏“风翔第”的“月爿坪黄厝里”、书香门第的“上下薛”和与刑部尚书林聪同宗的“林桂故居”等各具特色的古宅,成了人们前来游览观光的必经打卡绝佳地。
大华路5号
位于大华路口1-3号联排相通(原联排4座,因815路改造被拆除了一座),这段路旧名衙前街,故称“衙前街陈厝里”,为民国地方著名文人陈经昌故居。陈经昌(1872—1947),号禹棠,光绪三十三年(1907)署上杭县县丞。古宅大门悬挂着一方牌匾“云汉为章”。衙前街,古代升堂时衙役高呼堂威齐喊声与水火棍挥动碰撞交织声,声浪滚滚、气势磅礴,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大华路1-3号
穿越“衙前街”转角而至大华路4号,清朝贡生詹毓苞故居。大门面临大华路,占地面积三百三十多平方米。前后两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左右封风墙。天井为花岗岩条石铺砌,地面三合土,正厅舒朗轩敞,厅堂正中摆放木质几案,灯梁红漆金饰。梁托漆金木雕,门楼背后屋檐下两边有桃形图案及卷书题写名家诗句,正中书写“薰风南来”。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雕塑精美绝伦,做工独具匠心,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深厚的人文气息,透过这些精美不俗的建筑装饰,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修养与气质非同一般。后厅照壁鹊尾脊,尽头山墙设小门通往石狮弄,在弄口十字路“路冲”处设立一只雕刻质朴粗犷,形态憨厚可爱的小石狮充当石敢当,其寓意为避邪镇煞,抵挡一切艰难险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鹏程人的念想和情愫,不幸于十年前失盗。
大华路4号门口的石狮
位于“石狮弄”十字路口“企头街上企头”右侧(大华路旧名“企头街”,坡头为“上企头”,坡尾为“下企头”),就是民国福建省银行宁德经理处旧址(大华路5号),民间称为“福建省银行”当时主要办理汇兑、兑换及存放款业务,历经变革,尚有柜台、金库等遗存。1949年10月,改称宁德县人民银行。该房原为蔡氏民居,一落二进,五级台阶拾级而上,正座分两层,面阔五间,一层分前厅会客,后厅起居,后改银行金库、柜台、食堂。在南面还有一座民国时期二层洋楼。整体建筑为典型清代穿斗式硬山顶结构,格局保存完整,木雕、柱墩、窗雕等细部装饰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随着人群前行,来到大华路11号小四㮼砖木结构古宅,雅名“题蕉别院”。该院厅堂敞亮,书香四溢。现为蕉城区书法家协会、蕉城区美术家协会驻地,是书画界创作培训、活动场所。这里正在举办“题蕉别院迎春书画展”,陈新颖、谢世乾等八位书画家的作品,诸体兼备,题材丰富,为慕名前来观赏观者带来一场文化视觉盛宴。
大华路11号
漫步向前,来到坐落于大华路华边弄2号、华边弄15号,民间通称为“观音弄和厝”(华边弄旧称“观音弄”)。该两座房产是蔡思堪(1881年—1965年,乳名和,人称蔡和先生、贡生、清奉政大夫中书科中书衔。系刑部浙江司郎中、通奉大夫蔡步镳第四子,蔡步镳系蔡志谅、人称“蔡百万”三子。)于清乾隆年间从宁川蔡氏同族中购置,以观音弄为界,分为上蔡、下蔡,由八个儿子平分而住,上座排行一、二、七、八房居住,下座排行三、四、五、六房居住。是鹏程街区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民居。走进下蔡,宽敞的前厅一通到顶,两侧的房间紧密相连,颇有些老北京四合院的味道。整幢房屋在建造过程中不用一枚铁钉,完全依靠传统榫卯结构来实现各个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严丝合缝地嵌合在一起,形成稳固而灵活的整体框架,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及自然灾害后,依然能够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展现出卓越的承载力与艺术魅力。蔡厝里的建筑肌理之美,不仅体现在对建筑力学的讲究上,还体现在防火意识上。一字成排的所有厨房,都设在防火墙外,防火墙的小拱门用铁板包住,并在拱门边上放置一些砖石,当火灾频发区厨房万一着火时,只要关紧“铁门”,用砖石加以堵上,就能有效阻挡火势蔓延到宅内;二楼木地板被铺满青灰色石砖,既具防火功能又有隔音效果。如此精工而又周密的建筑力作,彰显了房主的雄厚财力和极强消防意识,也体现了工匠们超凡的建筑智慧。1986年版《聊斋》、2012年电影《为你而来》、2018年鹏程古民居旗袍秀拍摄、2019年央视《记住乡愁》栏目~宁德鹏程老街——鹏程万里 始于足下等均有在这里取景。
大华路15号
巷口对面、踏上台阶就是黄氏“凤翔第”:位于大华路14、15号,最早为林桂入仕后所建官邸,清末举人黄履刚所购,因其大门坪呈半月形,故民间称为“月爿坪黄厝里”(祖籍七都峬源、今七都镇黄厝街)。厅内悬挂牌匾五面以及光绪26年两道圣旨。五块牌匾是送给黄履刚的两个儿子:黄承箕(1852—1935,字敬为,号星野),知府严良勋为表彰其帮助福宁府治理开发三都澳奖匾“勤干有为”,里闾表坊“年高德劭”,海军上将萨镇冰赠匾“春满蟠溪”;黄承志(1878—1939,字敬良,号笃夫),东路观察使、禁烟总办陈培锟奖匾“造福桑梓”,民国11年,其连任当时宁德县商会会长,各界赠匾“乡邦砥柱”。由于历史原因,上述见证黄氏家族兴盛运势和显赫地位的诸匾、圣旨均已无存。黄厝里大宅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主宅三进,辅房四栋,甬道东西走向,有两重院门,门坪正前方为照壁,连同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主宅大厅中间部分以素面青砖铺垫,这种形制在当时的宁德绝无仅有,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两千三百平方米,共有水井二口,天井九个,大小五十多个房间,为鹏程街区现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古代民居。
大华路15号
黄家出来不过二十多米,行书字体“鹏程”二字展现在眼前。何为鹏程?因其时其地多举子,且南门通往城内建有“鹏程桥”,故名之。字幕右拐来到大华路19号(俗称下薛)、穿过“巡司巷”(旧时上薛大门通往“企头街”的小巷,现统称为大华路)抵达大华路20号(俗称上薛)。薛家是文章破八闽,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后裔,虽不算钟鼓鼎食之家,簪冠缨服之族,却是典型的诗礼之家,书香门第。民间有这么流传,“蔡家的钱财,薛家的文才”。如光绪己亥年间县试中,前十名中薛家子弟不仅得了第一名,总数竟占了四名。在生活上,薛家讲究勤俭、朴素,勤俭得有点吝啬,正所谓“悬虾吊鱡,木屐底煮茶”。上薛,占地面积将近三千平方米,居鹏程古街之首,为传统前宅后园格局,吸收了清代江南宅第园林的建筑风格,园林规模为城区绝无仅有。住宅区主体分三进,大门墙座采用大块青石板镶嵌,这种外墙设计方式,在城区尚不多见。下薛,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两边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大门朝南,毗邻上薛门首。正厅面阔三间,方形木柱配以青石柱础,雕工精巧。穿斗式构架,驼峰、雀替、梁托雕刻凤凰牡丹等图案,栩栩如生。正厅及后厅仍保留红漆书写的革命标语,至今色彩鲜艳,与百年古建共存。
薛家往前宽敞起来,显现古井一口,墙上隶书“下司井”,井之名得于官衙“下司”,民国稿本《宁德县志》卷五《水利志》云:“下司井,在南门下司前。”下司指石堂巡检司甚或更早的按察分司,井之位置正是当日巡司巷口,故而得名,民间有呼作“下薛井”“下里井”,皆“下司”之谐音。古井依然清澈见底、冰凉甘甜,每次临近总能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记忆,一种难以解脱的水井情愫油然而生,仿佛看到“下司井”挑水的热闹场面,木桶、铁皮桶大大小小,把井兜围得满满当当,各式各样的小提桶在井口紧张得七上八下,人声不多,但倒水声和水桶扁担的碰撞声不绝于耳。
下司井
下司井斜对面大华路27号,林桂故居。与刑部尚书林聪同宗。进入明代中叶,家族中先后涌现出三名举人,即林初、林道父子及明末的林桂,其中犹以林桂一支最为兴盛。历任温州府推官、刑部主事等职,该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林宅祖宅建造于明末,坐北向南,面向大华路沿街,二进式院落,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主体建筑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顶,天井地面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做工精细,尤其朝向大门的踏跺雕凿精美,圭角镌刻卷草纹,天井花架尚保存一方明代假山石。是鹏程古街最古老的一座建筑。
大华路27号
大华路,一条仅三百余米长的浅浅小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倾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和古往今来的无尽梦想。回望往昔,青春已逝、岁月已老,但古街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我去倾听、去阅读,也等待着每一个愿意为他驻足的灵魂。我时常沉醉于探寻古街那些被风霜雕刻的故事,品味古街每一帧图、每一幢房的厚重历史与独特韵味。愿这条承载着无数故事、刻进我人生岁月的大华路古街,能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留守那份属于宁德老街的历史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黄益芳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 | 黄益芳:走进鹏程古街—大华路古韵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