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之乎者也

知乎者也丨朝颜:火笼

2025-02-15 11:45 来源:闽东日报

  寒冬如期而至。走在路上,冷气不由分说地逼进我,脑海中总盘旋着“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这样的诗句。无端地,便想起乡村的火笼来。记忆中,有火笼的地方,便生长着不灭的温暖。

  小时候,火笼是家中唯一的取暖用具。一个圆柱形带提耳的竹制外壳,里面放一个大小适中的瓦钵,加上一个铁丝拧成的圆形盖子,便凑成了一个火笼。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大、中、小号若干个火笼以备寒冬之用。冬天的清晨,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填进灶肚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木柴。等到饭做好了,灶肚里也遗下一大堆通红的火炭。主妇们用火锹把火炭一锹一锹地填进火笼钵子里,再在上面盖一层草灰,一个热乎乎的火笼便递到了老人孩子的手上。老人们接过来,用随身穿着的围裙一把罩住了火笼,将寒气挡在外面,瓦钵里的火炭就能更长时间保持这份温暖。

  我最喜欢的是奶奶的那个火笼。由于长期使用,又悉心爱护,奶奶的那个火笼,已经被抚摸成溜光滑圆,竹片上散发着金黄的光泽。母亲终日劳碌,自己几乎从来不用火笼,但总是能保证每天给奶奶一个火笼。她还在奶奶房间里备下木炭,每当奶奶火笼里的火炭即将燃尽时,再刨开草灰,在瓦钵上撒一层碎木炭,炭火便又重新热乎起来。于是,奶奶走到哪,我便跟到哪。手冷了,把手伸进围裙里暖手;脚冷了,把脚伸进围裙里焙脚。

  有时候,奶奶还把豆子、花生、红薯干等用一个铁壳子装了,放在火笼里煨。不一会儿,香喷喷的气味就弥漫了整个小屋。“熟了。”奶奶说着,把食物夹了出来,呼哧呼哧地吹凉了放到我的嘴里。“奶奶,你也吃个。”我对奶奶说。奶奶张开嘴,展示着她那空空的牙床说:“奶奶老了,咬不动啦!”我便心安理得,嘎嘣嘎嘣地吃个精光。与奶奶相伴的冬日,我不仅能吃到人间至香的美味,还懵懵懂懂地从奶奶嘴里听到了许多我前所未知的故事。天上人间,神仙道士,精灵鬼怪一一登场,听得我毛骨悚然,又欲罢不能。奶奶没有文化,但讲起古来却是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在那些个漫长的围着火笼度过的日子里,我从奶奶的身上,完成了对文学最初的启蒙。

  再长大一些,我上了小学,像断乳一样离开了奶奶的那个火笼。然而,冬天一到,我在教室里发现了更多的火笼。同学们几乎人手一个,上课时放在脚下,焙得浑身暖烘烘的,写字的手也不再瑟缩。偶有大胆的,偷偷地在火笼里放几粒黄豆或玉米籽儿,香味儿扇动着大家的鼻翼,课堂上便暗藏着几许亢奋,朗读课文的声音也随之异样地响亮了起来。大家只盼着早早下课,好寻到源头,抢几粒来吃。老师也不急不恼,睁只眼闭只眼,少有追究责任,许是这香味儿也勾起了她童年的回忆吧。

  下了课,老师并不离开教室,找个凳子下有火笼的地方坐着,烘着她那冻得通红的手。被老师占着火笼的同学,像中了头彩一般,兴奋地蹲在老师脚下,就着一个火笼烤火。其他同学也羡慕得呼啦一声围了过来,恨不得把自己的火笼也塞到老师手上。“用我的,我的更热。”几个同学争着说,老师笑着再提了一个,一边暖手,一边暖脚。这时候,在城里读过师范的老师,便会给我们讲许多乡村里闻所未闻的事情。正当我们惊诧得“哇哇哇”地高呼时,上课铃总是不合时宜地响起。“孩子们,多读书,书上什么都有呢。”老师一般都这样做总结陈词。因为火笼,课间十分钟成了我们在寒冬里最幸福的时光。也因为老师的那些话,我从此挖空心思地找书看,一步一步迈进了文化的殿堂。

  长大以后,我也做了一名教师。还记得离开讲台前的那一年冬天,我站在教室里,领着孩子们读《诗经·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或许是从文字中更感到了冷,我听到了轻微的很有克制的跺脚声。教室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火笼,我心中不由一阵恻隐。呵,一个火笼煨寒冬的时代早已远去了。火笼,奶奶,老师,在寒冬的念想里,成为灵魂深处的暖。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朝颜

编辑:蓝青

审核:邱祖辉  吴明顺

责任编辑:蓝青

(原标题:知乎者也丨朝颜:火笼)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