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久久为功奔小康

——我市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2019-08-22 09:03 赵巧红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赵巧红)临溪店面,门庭若市;鸾峰桥上,游客络绎不绝;定制茶园里,村民采收正酣……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让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蕞尔小村再次声名鹊起。

从“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到“鸾峰桥上沐春风,茶叶香里说丰年”,下党村的幸福变迁,印证了闽东老区之变,也书写了乡村振兴之路的“闽东样板”。

今年6月,寿宁、古田、屏南三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至此,曾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宁德市除柘荣、周宁外,其他4个重点县市全部“摘帽”退出,这是闽东摆脱贫困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一直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摆脱贫困、唱好山歌、加快发展”的殷切嘱托,秉承“弱鸟先飞”理念,赓续“滴水穿石”精神,坚定“久久为功”志向,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宁德市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2%降至万分之一以下;453个建档立卡贫困建制村完成退出419个,占总数的92%。

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如今的下党老区,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临近正午,下党村村道边的百口食堂里,店老板王光玉忙得不可开交。“这几年,来下党学习、旅游的外地游客与日俱增,我们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彼时,王光玉正张罗着几位游客进店用餐。

几年前,王光玉抓住下党发展的契机,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想法。2016年底,他和村民王明寿通过贴息贷款,开起了眼前这家农家乐——百口食堂,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他在2017年摘掉了“贫困帽”,实现“小康梦”。“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我们积极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对于未来的生活,王光玉满怀信心。

在下党,还有许多村民也和王光玉一样搭乘着“旅游立村”的快车,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据统计,该乡现有8家农家乐、10多家民宿,吸引100多名青年人返乡创业。2018年,下党乡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民直接增收800多万元。

不仅下党乡,穿行于闽东的城镇山乡,随处可见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处处散发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闯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摆上统揽全局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决策部署,拿出过硬办法,下足绣花功夫,打好脱贫攻坚硬战。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在医疗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持、造福工程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啃下了脱贫路上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在人才引进上。我市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市动员促攻坚,2014年以来,先后选派两批共645名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在资金保障上。我市找准发力点,在全市推行屏南金融扶贫模式,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1.4亿元,深入开展服务网点进乡村、“背包银行”垄上行等便民金融服务。2016年以来(截至2019年7月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额达8.2亿元,累计扶持1.1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贷款覆盖率为53%,累计贷款额和覆盖率居全省前列。

在技术支持上。每年组织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1万多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发动4000多名乡土人才与10000多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安排生态护林员、村级保洁员、公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坚定信心

提升扶贫动力

立秋山城,花海荡漾。伴随着周宁多地“鲜花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各种花朵为主体的“鲜花产业”吹响了山城脱贫致富的集结号。

每天,浦源镇延周现代农业百合基地,2万多枝百合花销往全国120多个城市;泗桥乡的天蓝蓝花卉基地,拥有上百个杜鹃花品种,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周宁县绿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广州生辉兰业有限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建设蝴蝶兰基地……

花卉产业的发展,为周宁县乡村振兴增添了生动的注脚。近年来,周宁县多次组织花卉产业招商小分队赴各地考察学习,吸引花企落地。今年4月,周宁县制定“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十三条措施”,砸下真金白银,鼓励花卉产业发展。今年5月,周宁县成立高山冷凉花卉产业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和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同时完成《周宁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的编制,正着手编制《周宁县花卉招商手册》。据统计,周宁县现有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共12家,花卉苗木种植共2014亩,年产值7750.9万元。

纵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过去经济落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山区资源开发缓慢,沿海优势难以发挥。

精准脱贫,产业兴旺是关键。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进行产业政策的制定,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如古田的食用菌、柘荣的太子参、福安的电机等,使产业政策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于此同时,扎实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逐步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涌现出福鼎赤溪“旅游扶贫”、屏南长桥“订单养羊”、霞浦崇儒“众筹蜂箱”等产业扶贫典型。探索形成了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推动90%以上贫困户都落实一项脱贫增收的稳定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市委、市政府潜心绘制闽东产业发展蓝图,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紧扣闽东实际,大力发展茶业、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旅游“8+1”特色农业,县县有品牌、村村显特色,为我市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久久为功

凝聚发展力量

从搬上来、住下来到富起来,如今,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了。

8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台主播走进下岐村,开展“放飞梦想的翅膀”公益活动。渔民广场上,主播们与孩子们促膝交流、畅谈梦想……

下岐村,是闽东面积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由于历史原因和渔民固有的生活习性,村民们长期过着“以舟为居”“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水上”游牧生活。

上世纪90年代,“造福工程”启动,随后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分别新建了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共安置511户2310人。

从水上到陆上,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如今,村民们不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医疗、教育、卫生等多种福利,村两委还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发展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贸易、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还办起“海上流动党校”,组建“水上流动书吧”,丰富渔民文化生活。截至2018年底,下岐村人均收入20740元。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养活多方人”,从最初的“分散搬迁”“插花安置”,到解决“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等“老大难”问题,再到新世纪开始实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二十多年来,“造福工程”在我市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效应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更好、更多地安排搬迁计划,持续抓好这项民心工程。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乡村,在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等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划出210个地块进行集中安置;针对有住房安全问题改善需求又不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在全省率先出台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实施方案,2018年,继续兑现每户1-3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新增的700多户危房贫困户开展改造或修缮。“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挪穷窝”1.16万人。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市还积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围绕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住房安全、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等问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搬迁户就业、就医、就学三个后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7至2019学年,我市共发放国家助学金1.37亿元,惠及66291人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8亿元,惠及39424人次。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