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外媒看宁德

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山中飞出“新凤凰”

2024-12-30 11:30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2024年12月30日第01版

闽浙咽喉,东望海外数百里,坐落着福建人口最少的县——宁德柘荣。

绵延群山,困不住锐意进取的决心。今年前三季度,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柘荣有6项增幅位居全市前三,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等4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

早在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便将柘荣发展工业的经验精辟概括为“柘荣现象”。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时光荏苒,不变的是初心,改变是因“向新”。

近年来,柘荣持续培优做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蹚出一条以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我们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深入开展‘工业提质攻坚年’活动,制定出台闽东药城‘11条’、不锈钢‘9条’、刀剪‘5条’等政策,努力‘争’出牢记嘱托的新担当,‘争’出绿色发展的好态势,‘争’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柘荣县委书记张晓容信心满满。

柘荣医药产业园。吴霖 摄

拥抱创新

“闽东药城”迈向“福建药都”

“柘荣的制药工业,是很有前途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柘荣药业发展寄予殷切期许。

以药兴县,对柘荣而言,既是赓续优秀传统,亦是拥抱创新潮流。

作为道地药材太子参的主产区,柘荣民间向来有种药营生的传统;放眼今朝,生物医药产业是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柘荣顺势提出打造“闽东药城”的目标,不断延伸链条、壮大集群,实现从传统中药材种植到全产业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蝶变。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异军突起,成为激活柘荣药业“一池春水”的两大龙头企业。

早在1992年,力捷迅药业的前身——闽东制药厂便立足地域中药材资源优势,对太子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加工,推出复方太子参颗粒(口服液)产品,风靡一时;而今,公司产品管线多点开花:在巩固现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细分治疗领域基础上,逐步向抗过敏、抗病毒等新治疗领域以及长效缓控释等高端技术领域延展,其新药注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力捷迅药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药物稳定性考察和工艺研究。图源:柘荣电视台

微球,一种具备长效缓控释特点的新兴制剂,成为力捷迅锚定的重点探索方向。“微球制剂粒径仅有头发丝的1/5,却蕴含巨大能量。它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在给药周期内以一定速率释放药物,可显著降低给药频率,改善患者依从性。”厂长游奶寿说。

受关键辅料获取难、厂房设备需定制、无菌操作难度大等因素限制,制备工艺与量化生产,成为微球制剂研发的两大高技术壁垒。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研发端,力捷迅通过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重点发展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项目,已入选省科技重大专项。在生产端,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楚天联动线,新配置全程采用隔离手套操作的专利级制剂罐装系统,保障无菌稳定生产,向着年产注射剂产品210万支的产业化目标奋力冲刺。

尽管新药研发被称为“九死一生”,可当创新驱动在这片沃土上蔚然成风,走价值医药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柘荣药企的共识。10月31日,由柘荣县科技局申报的3个新药研发奖励补助项目和1个仿制药项目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补助金额位居全省前列,项目承担单位均为广生堂药业及其控股子公司。

去年11月24日,广生堂创新药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彼时,由广生堂药业控股子公司广生中霖申报的1类创新药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泰中定)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意味着多年来的上下求索结出了硕果。

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游何斌 摄

自2015年上市以来,广生堂即全面启动肝脏和抗病毒领域的创新药研发。除已获批上市的泰中定,其在乙肝、实体肿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领域布局的多款创新药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22年、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47%、74.33%,在2023年全省创新型民营企业百强中紧随宁德时代,高居第二名。这组数据,足以显示广生堂对于新药研发的决心。

龙头引领,多点开花。2021年,柘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目前,共有27家生物医药及相关联企业进驻柘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效应显现。

到2025年,柘荣力争培育产值5亿元以上生物医药龙头企业5家以上、国家高新企业5家,形成百亿产业集群,推动“闽东药城”迈向“福建药都”。

智改数转

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新兴产业蹄疾步稳,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柘荣被誉为“中国刀剪之乡”,先前却面临产品同质化、企业小型化、产业低端化等发展瓶颈。如何使这张特色名片重焕光彩?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场筹划深远的布局。为此,柘荣下出的先手棋,是全力推进砚山洋刀剪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刀剪企业“退城入园”。当地一方面扶持作坊式小企业整合重组,另一方面招引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驻,以期优化资源配置、占据产业高地。

筑巢方可引凤来。2021年,中华老字号“张小泉剪刀”成为落户柘荣的一只“头雁”。彼时,张小泉公司与柘荣当地企业金剑剪具共同出资,成立福建柘荣张小泉刃具有限公司,以销售业务为切入口打响合作“头炮”。

去年,合资公司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尤其是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突破,令双方坚定了深度合作的信心。去年10月,张小泉公司决意在柘荣布局智能制造生产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项目冲刺跑出“加速度”。如今,该项目已完成2.7万平方米钢构厂房建设并通过单体验收,实现部分开工投产,5个月产值就突破2270万元。

在柘荣张小泉智能制造中心,各路先进设备竞逐生产线。在数控自动水磨机的加持下,刀口研磨不再依赖人工校准,通过预设程序便可实现研磨角度、力度的精准控制,一名普工可同时照看3台器械,大幅节约人工成本;依靠自动冲床,冲坯、鐟剪眼、打商标三个步骤无缝衔接,生产安全性有了坚实保障;锻打、切割、淬火引进先进刀剪生产工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超80%的制剪工序已实现自动化生产。”柘荣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金衔自豪地说。

“含金量”凸显,少不了“含绿量”支撑。据金衔介绍,早在钢构厂房规划建设时,就明确了废水废渣内循环理念,均不设置废水外排口。记者注意到,水磨产生的工业废水沿管道排入沉淀池,沉淀后累积的废渣委托第三方公司回收,处理后的水再通过抽水泵回流至水箱,供生产企业循环利用。

在工艺上新的同时,柘荣刀剪行业从业者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助力产品门类走向更多元。小至剪开茶叶泡袋的茶叶剪,大至用于抓羊绒的羊毛剪,从工业厂房到家庭、园林,诸多应用场景都能捕捉到柘荣刀剪的踪迹。如今,当地已形成20个系列125个品种的产品序列,刀剪产业年产值逼近20亿元关口,坐稳全国最大碳钢剪生产基地的“王座”。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砚山洋刀剪产业园,一家企业的工人在整理生产好的剪刀。王旺旺 摄

刀剪行业的蜕变,是柘荣传统制造业因“新”而兴的缩影。

生产效率提升18%、人工成本降低3%、成品损耗降低5%——随着泵用转子轴产线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顺利投产,精浦泵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顺树难掩兴奋。

“智改数转”带来的降本增效,并不止于生产端一环。通过精浦泵业工业物联设备总览看板,各车间生产线运行状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关键指标一览无余。“智能化管理系统真正成为企业运行的‘中枢神经’。”彭顺树介绍。

“柘荣将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张晓容说。

记者手记

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山区县筹谋“弯道超车”的主阵地。

柘荣牢记嘱托,传承发扬和创新发展“柘荣现象”宝贵经验内涵,以新型工业化推进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多位柘荣人士受访时表示,柘荣县域面积狭小、人口有限,加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唯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可直面风口、勇立潮头。

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柘荣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禀赋,不搞“大水漫灌”,切实精准培育产业,实施“以药兴县、以药富民”工程,引进创办刀剪、僧服等企业,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明确发展定位,柘荣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积蓄创新发展动能。一方面,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见证柘荣药企“由仿转创”的决心,也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积极拥抱数智技术的热忱所感染;另一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当地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重,以园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同时,下大力气强主体、促研发、聚人才、优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号角已然吹响,柘荣正厚积薄发、向“新”而动,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